同屋小同事的女儿马上就到三岁了,因为所在年级的初二班主任家里父亲有病,丈夫骨折,孩子刚上初一,所有重担突如其来,于是辞去班主任一职。
领导找到小同事,征询她意见,是否愿意接替班主任工作,小同事犹豫不决。
一方面孩子马上上幼儿园,她有意愿尝试班主任的工作,毕竟教育不仅仅是单层次的教学那么简单。
另一方面她的老公工作忙,她又不忍心老人帮忙带,更怕女儿进了幼儿园不适应,受委屈。
初中插上歌声的翅膀比赛
我做了30年的班主任,深知班主任的辛苦,但是也知道班主任工作是与学生双向共赴的征程,这段共同成长的路径上有荆棘丛生:学生安全,家长质疑,升学压力;但是最终我们享受的是与学生给予的温暖滋养和一路鲜花相送。
我从家庭教育层面分享我的想法
爸爸参与养育的孩子智商高
艺术节12.9接力赛
孩子成长分为五个阶段:婴儿期:0-1.5岁,幼儿期:1.5-3岁,学龄初期:3-6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12-18岁。
孩子在3岁之前,父母的全身陪伴是幼儿成长的安全壁垒,要对孩子有“爱的确认”。
到了3岁,她们已经完成了与母亲的链接,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爸爸,爸爸的影响力开始大于妈妈。这个时候,妈妈把舞台交给爸爸是明智的选择。
大连五中高三实践活动
耶鲁大学一项持续12年的调查研究,他们对孩子在不同阶段进行跟踪调查发现:由男性代打的孩子智商很高,在学校的成绩,人际交往,动手能力都很出色,社会性很强。
孩子在3岁之前,因为和妈妈的母体的脐带关系,使得孩子难以离开妈妈的母体环境,使得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只有“你”和“我”,而爸爸的参与,才有了“他”。
建党百年班主任领衔参赛
2海绵与照相机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吸收性心智,其中0-3岁时是无意识的摄取吸收,3-6岁则是有意识的摄取吸收。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用“海绵和摄像机”来比喻儿童此刻,就是说儿童在这个阶段不断的吸收,不断的加以影像复制,是无法通过任何挤压使其恢复原样的。所以这个时期,父母的认同,榜样力量就至关重要。
爸爸这个时期的参与养育,是培养孩子积极探索世界,与外界互动的重要手段。
爸爸可以通过“工作”来带入一种自由,自主,自助的活动,来满足其内在需求,以爸爸的视觉和眼光建立孩子对世界的联系,使其保有热情,体验与感受,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缺少爸爸的陪伴,就会形成和妈妈的二人封闭期,不利于孩子的个体化,和社会化的形成。
所以,这个时期同事要是有了当班主任的机会,就是把孩子交给父亲的最好断奶期。这样爸爸的参与自然,妈妈的“退场”“剥离”也不突兀。
艺术节班主任倾情奉献
3爸爸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力量之源
只有妈妈参与的养育的女儿,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倾向,她不会认同爸爸,会在长大会对男人失去信心;而如果与男孩疏离,就会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因为少了爸爸的支持缺乏力量感。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会有强烈的无力感。所以,这个时候,爸爸是促进孩子个性化,社会化的一剂良药。
考入中央戏剧学院的毕业生
这个时候,妈妈得体的让位给爸爸多加养育,女孩子更加温暖,阳光;男孩子更加自信有力量。
因此在孩子3岁以后这个时期如果有机会做班任,既解决了学校的困难,又智慧的给爸爸和孩子同频共振的机会,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