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看文章的你是一位80后,假设你出生在农村(丝毫没有歧视农村,只是觉得更有代表性),假如现在的你凭借大学毕业后15年的打拼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孩子……其实不用假设,我想这些条件可以圈进来很多人。那我问你,你敢让你的小宝贝在义务教育阶段只接受校内“素质教育”吗?
我赌你不敢。
虽然,你当年也是只在村里镇里上了小学初中,然后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但是,你知道这个成才机率太小了。回头看看你小学的同学、初中的玩伴,大多数都留在了农村,过上了不靠读书和文化赚钱吃饭的日子。但是,那绝不是你对孩子的规划。
我认识一个朋友,家在邢台农村,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是老三。家里条件不好不坏,他爸爸的教育思路就是顺其自然,你有本事读书就继续供读,不愿意努力就回来学手艺赚钱结婚。于是他的哥哥小学没毕业就因为逃学辍学了,期间学过泥匠、瓦匠,做过豆腐,种过葡萄,种过西瓜……经历过很多职业的他,刚年近五旬,已经成了一位开着五菱宏光走街串巷赶集卖菜的爷爷(农村人结婚早,所以早早当了爷爷)。他的姐姐读书刻苦,但不够聪明,差5分没有考上县高中,家里父亲拒绝额外交几千块钱买学上,于是姐姐早早嫁人,现在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奶奶了。而我们这位熟人呢,初三那年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据说是拼了老命发狠学了一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唯一的一所高中,而后顺理成章地考上了大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留在省会当了高校老师。娶了研究生同学,生了两个孩子,孩子成绩都很优秀,但老二比他哥哥家的孙子才大几岁(研究生毕业再结婚在农村算起来就很大龄了)。我们坐一起的时候,每次聊到这些,他都会说一句:如果当初他爸爸对哥哥严厉一点,对姐姐大方一点,哥哥姐姐也许过的就是另一种人生了。他很庆幸自己初三突然莫名地发奋,然后人生就像进入了另一条轨道。他说知道自己跟城市里的孩子们比起来算不上多了不起,这么低的起点只能靠自己继续努力,但胜在靠读书改变了自己和下一代的命运。
因为他靠读书改变的命运,所以对自己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胜于当年的他父亲对自己。你让他顺其自然地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只进行快乐的素质教育,不出去补课,不在意成绩,不关心孩子上什么小学初中,他绝对不会。他会用120分的努力托举孩子们的未来,只希望他们比自己过得更好,选择更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努力。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禁止人努力向上,莫非是希望大家都躺平?躺平就不是内卷了,那谁来保证人们的衣食住行无忧?国家除了让生三 胎,发钱还是发房子?凡事矫枉过正,必有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