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家长是在叫板还是在申援?

【事件回顾】

最近,有一位爸爸发了一条对老师抱怨的短视频,在网上迅速走红,引得几十万人点赞。目前头条已经有160多万的家长议评。那么这些家长说了哪些引起家长"共情"的言论: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你们上课不用心教,下课叫我帮忙批改作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

“我那么有时间收群消息,我不会自己教吗?”

“整天不是让我去报补习班,就是让我帮忙改作业,改完作业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你辛苦了。”

“说实在的,辛苦什么?教我教,改我改,是谁辛苦啊?”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家长是在叫板还是在申援?

【个中原因】

我翻了一下家长的留言点评,一百六十多万,令我这个做老师的有无数的惶恐和困惑。惶恐在于,作为老师这个职业,本为参与到每个家庭中帮助完成孩子各个不同阶段教育任务的人,应该是家长、孩子的盟友,为何如此不受待见呢?如果是从有利于孩子成长角度来看,"盟友"之间互相背离,难道不让人担忧吗?困惑在于为什么家校本应协同一致,却同室"操戈"?其原因是家长失责在先还是老师失责在先?

网评大多数支持此家长的质问与举动。作为有理性的网友一定在思考其背后的诸多原因,因为教育成了家庭的负担,不仅是经济的,还有精神与心理的,已然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此问题暂不能被化解,直接涉及问题的老师理所当然首被指责。

这个事件不是简单的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了。谁之过,冷静下来的人,都不会轻易指责谁,因为其事件背后的原因并不那么简单。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家长是在叫板还是在申援?

【以孩子成长为本】

但是教育孩子的事情家长、老师能推卸掉吗?能"反目成仇"吗?互相指责不利于孩子成长,不如去想想怎么做更利于孩子成长。

第一,家校要形成共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行动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我们共同的行动引导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健康身心和生存、生活本领的人。既然行动目标一致,为何不携手共进?我不知道同为教育者的身份,为什么出现矛盾时不能退而协商解决?今天有个班主任跟我聊班上的事,说有个家长因为他管理手机的事情把他给投诉了。我长叹一声。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面对孩子的事情,都不要负气处理,应该以帮助孩子成长为出发点。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家长是在叫板还是在申援?

第二,家校要各施其职。这位家长公然向老师叫板,我作为家长表示双手赞成。家长,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个人事务,他们也有来自各方的压力,包括经济、工作、情感等。作为家庭的支撑,房子、车子、孩子,一个不能少。老师们,尤其是民办学校,家长去用心赚钱也是对学校的支持啊。

所以,老师把本是自己职份以内的事情转嫁给家长确实不合适。比如查作业、改作业等类的事情。家长们尤其怀念过去的老师,他们兢兢业业,该自己职分内的事从不打扰家去。

我想到一个词"职责边界"。作为老师身份,我想说一下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老师、家长各应承担的责任。家校矛盾基本是来自于"职责边界"不明。家长:教育经费、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业情况、生理心理状况,协同学校帮助、扶持孩子。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孩子完成、提高学业,协同家长共同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家长身份是搞好后勤保障,做好后盾,无须参与教学任务的完成。老师是学生学业成长引领者,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都是自己职责,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家长对老师的教学、教育工作过于指指点点,属"掣肘"之为,不利于孩子成长。老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甩给家长,亦属无能无德之为。如果我们能把职责边界问题解决,矛盾就会少很多。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家长是在叫板还是在申援?

@金陵三丽子语文人 在我看来,这事不是谁失职,而是各自不明职责。更主要的问题是,目前考试评价体系、社会用人机制、全球经济状况等,让"竞争"从孩童时期就开始了,并伴随一生,这造成了老百姓面对教育话题而产生了焦虑的心理。这个事件仅仅是社会的某个神经末梢的震颤罢了。

家长也不是向谁叫板,他们也不过是一种申求援助吧,我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