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我的胎教就是听故事!”
“我报的第一个兴趣班就是讲故事。”
“讲故事,是不是考得太简单了呢?初中毕业不会写故事吗?“
……
由听故事到讲故事,我们对故事真是太熟悉了!但是我们真的会讲故事吗?讲故事和讲事情有不一样吗?我们来看看今年浙江衢州的作文题。
【真题再现】
变化是世界上唯一绝对的东西,没有什么能一成不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变化”的故事。
请从所学课文或本卷阅读材料《第一定律》中学习写故事的方法。你可以学习运用悬念、伏笔;也可以学习运用对话推动故事发展;还可以学习叙述者讲述的方式。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题目解析】
我们来说说这个作文题目的“不变”和“变化”:
1.“不变”。这是一个“长相大众化”的话题作文。先由若干个导引性的语句,或陈述与话题相关的现象,或讲述话题的多重内涵,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缩小话题的范围。然后明确话题和写作要求(如文体、字数等)。
2.“变化”。发生变化的是,题目有人性化关怀的一笔。这个写作是有明确的文体要求的,即“故事”。故事是不是就是事情,有什么不一样呢?出题者有了故事技法的温馨提示。如下:
一是明确写故事技法效仿学习的途径。所学课本或本卷阅读材料《第一定律》的写故事的方法。这是范围的指导。
二是具体到写故事技法的种类。如:悬念、伏笔、对话推动故事发展、叙述者讲述等方式。这是方法例说。阅读材料《第一定律》中以上几种方式都有体现:
(1)悬念。阅读题第8题考查的就是故事构思技巧“悬念”。
(2)伏笔。比如艾玛二号不遵守第一定律在前文已有伏笔,就是它的种种不正常的表现。
(3)对话推动情节。全文以迈克尔·多诺万和麦克法兰的对话为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叙事者讲述。文中的迈克尔·多诺万既是主要的人物,也是作者的代言人,由他来讲述故事。
【学习技法】
- “学写故事”作文训练在部编教材八下第六单元,梳理教材上有关写作知识的导引和写作实践的设计,可以归纳出几个要点:
1.故事情节要有完整性。要能有头有尾,完整地叙述一件事。这是符合一般记叙文要求的,即六要素要齐全,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故事情节要有曲折性。如可以通过增设悬念、增加波折、结尾出人意料等方法。衢州作文题提供的技法,都是在情节构思上的提示。
3.故事情节要有生动性。如何生动呢?一是着力刻画故事中的人物,要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二是通过合理的想象,丰富细节,写作实践二、三主要是针对这一点做了提示和要求。
- 为什么“学写故事”的写作训练放在了八下的最后一个单元呢?从上面阐述的三个要点来看,写好故事需要有关于写事和写人两方面的知识储备、技能积累、阅读经验。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套教材与写好故事相关的写作训练和所学课文、所读名著:
1.相关写作知识和技能:学会记事(七上第二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七上第三单元)、写人物要抓住特点(七上第三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七下第一单元)、抓住细节(七下第三单元)、学写传记(八上第二单元)。以上均在七年级和八上教材。如果这些写作技能都训练到位,学生到八下写故事是能做到完整性、曲折性和生动性的。
2.相关阅读经验积累:教材单元写作并没有在情节构思技巧上有专项的讲析和实践,但是在课文阅读、名著阅读时有相应的指导和实践。
下面就结合具体的课文、名著来说说情节构思技巧中常用技巧:悬念。先以教材为例,我们来看八上第四单元《驿路梨花》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如下: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分析如下:本文设置了三层悬念和两次误会。第一层悬念:“我们”正为夜晚住宿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屋里却没人没灯,由此产生“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第二层悬念(第一次误会):“我们”误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然而他不是,那么主人到底是谁?第三层悬念(第二次误会):“我们”和瑶族老人误以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她也不是,那么谁才是小茅屋真正的主人?
这里是因为一次次的误会,而产生了层层的悬念。
再以名著《西游记》为例,教材在“专题探究”三“创作新故事”如此设计:
从小说中找几个故事,分析一下情节结构模式,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妖精有何来历,唐僧师徒如何解决等。然后大胆发挥想象,自己来创作一个取经路上的新故事。
要求:虚构要合理,人物的表现必须符合其性格特征。;故事要生动有趣,注意设置悬念,还要有具体的细节。
创作新西游的故事,提到了要“注意设置悬念”的要求。不妨以经典情节“三打白骨精”为例分析其中误会和悬念的技巧: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老妇人、老公公,全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但唐僧却不辨人妖,三次皆误会孙悟空恣意行凶,伤了他人性命,最终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在这里,作者巧置误会,每一次误会都引发悬念,使情节回环曲折,引人入胜。
【技法实践】
当然情节构思技巧除了以上所说的还有波折、巧合、意外、暗示等技巧。考场上我们在写故事前,也不妨先想好,我能运用好哪一样技法,我可以模仿哪一个经典去把故事说得生动、有趣、曲折。如用“波折”这个技巧,“变化”就不是一次而成,就如《社戏》中“我”去赵庄看戏,就写了几个波折:盼望的急切、无船的失落、伙伴的叹息、双喜的帮助。如用误会悬念,可否在到底“变”还是“未变”上动脑筋呢?
若是仿照创作新西游故事的训练思路,考场打腹稿可以如是想情节结构模式:如何开头?谁是叙述者?如何结尾?可否留个悬而未解的问题结束?谁变化了?怎么变的?是真的变了吗?可否设置悬念?……
【结语】
2020年浙江衢州作文题给我们的启示不止于懂得一个写作技能。更主要的是引发我们去思考, 一是学生如何提高写作。二是教师如何教写作。
首先回归教材,以“本”为本,跟着教材系统地教,系统地学。
其次阅读和写作相融合。写作不仅是多练多写,没有阅读滋养的写作,也是盲目无效的。
我是@金陵三丽子语文人,欢迎阅读指正,和您一起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