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走起!南京玄武一模文言选文、题型“烟火味”十足

每一届都有学生问我:“老师,文言文学了有什么用呢?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

中学生学语文三大难:文言文,写作文和周树人。

是什么让孩子们不愿走进文言经典呢?是文言文本身?还是我们的教学和评价,让孩子们心生远离之意呢?

2020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考一模文言选文、题目,较往年来看,让人眼睛一亮……一起来看看——

 

红烧肉走起!南京玄武一模文言选文、题型“烟火味”十足


【原题再现】

 

(一)阅读材料,完成9~13题。(12分)

学习之余,小南跟妈妈学做家务,对传统红烧肉的做法产生了兴趣。为此她做了一些探究。

【甲】猪肉颂

苏轼①

洗净铛②,少着水,柴头罨③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选自《苏东坡全集·颂十七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注释】①诗人刚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黄州,生活窘迫。②铛(chēng):铁锅。③罨(yǎn):掩盖,掩覆。

【乙】缹①猪肉法

净燖②猪讫③,更以热汤遍洗之,毛孔中即有垢出,以草痛揩,如此三遍。四破,於大釜煮之。

以杓接取浮脂,另著瓮中;稍稍添水,数数接脂。脂尽,漉④出,破为四方寸脔⑤,易水更煮。下酒二升,以杀腥臊,青、白皆得。若无酒,以酢浆代之。添水接脂,一如上法。

脂尽,无复腥气,漉出,板切於铜铛中缹之。一行肉,一行擘葱、浑豉、白盐、姜、椒。如是次第布讫下水缹之肉作琥珀色乃止。恣意饱食,亦不腻,乃胜燠肉 (选自贾思勰《齐民要术·蒸缹》,中华书局,2015年5月第1版,有删节)

【注释】①①缹(fǒu):煮。 ②燖(xún):用开水烫后去毛。③讫:完结。④漉(lù):过滤,渗出。⑤脔(luán):肉。

9.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为( ▲ )(2分)

A.以热汤遍洗之 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B.易水更煮 以大易小(《唐雎不辱使命》)

C.以杀腥臊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若无酒 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10.用斜线(/)给乙文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2处)(2分)

如 是 次 第 布 讫 下 水 缹 之 肉 作 琥 珀 色 乃 止

11.小南从诗文里发现了烹饪红烧肉的一些诀窍,梳理后翻译成现代汉语制作了如下小贴士分享给妈妈。(3分)

红烧肉走起!南京玄武一模文言选文、题型“烟火味”十足

小贴士

12.小南对甲诗和乙文中的“饱”字作赏析,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甲诗与乙文的“饱”字都能反映出猪肉经过精心烹饪后的美味。

B.甲诗的“饱”能体现作者困境中的自得其乐,乙文则不能体现。

C.甲诗与乙文中的“饱”字都体现出烹饪后享受劳动成果的自豪。

D.乙文“饱”字可以看出作者喜食肥腻乐在其中,甲诗则无此意。

13.小南妈妈看了女儿的资料说:“苏轼真是个美食家,难怪会有‘东坡肉’这道千古名菜呢。不过这个菜名听了有些吓人,就像‘唐僧肉’似的,苏轼如果听到一定不会满意的。”小南不认同妈妈的看法,她又找到了以下材料。请你结合对甲诗及材料的阅读,说说对“东坡肉”的得名意义的理解。(3分)

【材料链接】狂涛淫雨侵彭楼(指徐州),昼夜辛劳苏知州,敬献三牲(百姓)之意,东坡烹来回赠肉。 (选自《大彭烹事录》)

【题目解析】

一、选文特点——总体呈现“亲和力”十足

1.“烟火味”十足的美食文。两段文字,红烧肉走起!一个是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猪肉颂》,二是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的文章。传统名篇很多,什么内容能激起学生对它们的兴趣?俗世生活,贴近孩子们的饮食人生,大俗中即有大雅。相较于以往所选的文人骚客们的游记而言,更有“亲和力”。

2.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读一读,两段文言文并不太难,学生可以根据注释和上下文,根据生活常识,大多数同学应该能读懂内容。这样就减少了答题的难度。

3.主旨不难理解。甲诗注释①交代了写作背景,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再结合教材出现过的同时期的诗文《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苏轼豁达的情怀并不难。乙文以说明烹饪技巧为主,并无复杂的情感体验。

二、题目特点——总体体现“生活味”十足

(一)这个文言阅读,出题者有一个总的设计思路:“学习之余,小南跟妈妈学做家务,对传统红烧肉的做法产生了兴趣。为此她做了一些探究”。这段文字对教者和家长的理念有引导作用。

1.教者:语文课堂,教师应该研究如何将看似远离我们的文言经典名篇与现代生活搭上线。

2.家长:孩子的生活不全是书本的学习,参与家庭的劳动,本身就是技能的提升;同时,所学的知识就从来没有与生活断开联系。家长应让孩子在课余学做些家务,它并不耽误学习。

(二)文言翻译题巧妙地转化成红烧肉制作的“生活小贴士”,与直接的翻译题相比,更注重对文章大意的理解,而不是“逐字逐句”僵化的翻译。

红烧肉走起!南京玄武一模文言选文、题型“烟火味”十足


【教学启示】

每年模拟试题和中考题,不只是考查学生,更是对日后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有一个导向的作用。这里我就文言文“如何教”写几点粗浅看法:

1.教材上文言文经典,在“文”的理解上,不只是从“知人论世”角度探究它的深刻性,更应从“现代生活”角度研究它的现实意义。比如《马说》一课,学生其实对于韩愈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是无法有同理心的。但对于人才的看法、任用,他们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是可以理解一些的。比如我设计这样的题目:

  • 你觉得班主任老师在任用班委上是否“深得民意”?联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近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话中任意一句或两句向班主任表达你的看法。

2.出题选文时,可以选择与学生的生活能架起联系的一些文言文,文字理解的难度不要太大,否则学生阅读文言的兴趣就会磨蚀。太难的选文,也并不能起到训练和评价的功效。选文有亲和力和生活味,才能把文言中传统的精髓通过“语文”传承下去。

3.编写课外文言训练题时,应设计一两个与生活有联系的题目。评析课外文言试题时,应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读懂文章大意。

红烧肉走起!南京玄武一模文言选文、题型“烟火味”十足

我是#金陵三丽子语文课#,和你一起探讨初中语文,探讨初中生的教育。欢迎阅读和斧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