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辽宁中学生刘歌,在年华绽放的时候,突然如暮春落英,令人伤痛。为什么?游戏充值,一个月内金额高达6万元。父母发现,孩子不堪心理重负,选择自杀。事发5月6日。
这不禁让我想起很多此类事件。2019年2月份,14岁的江苏南京女孩,偷偷用父亲的银行账号向游戏账号充值20万元。十几天前,四川绵阳10岁男孩,3岁开始游戏充值购买游戏装备,7年花掉近10万。
近日班级举行演讲活动,学生自选话题。有一位孩子上台呈现自己的演讲主题,第一次听说“氪金”这个词语。我愣愣地问:“什么是氪金?”他们齐声回答“网络游戏充值。”我问:“你们都氪过金吗?”全班只有几个女生的眼神告诉我没有,其他都面露喜色,笑着回答:“玩网游,基本都氪金。”下课了,一个班级网游高手,告诉我:“老师,马爸爸那规则太坑人,不充值就没有意思,不好玩!”
他们是初二,也是十四岁。后经我调查,班级同学游戏充值,大则几千元,小到几十元,大多数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他们很多人乐在其中。本来只是做一个演讲活动,却意外的发现这样的事情。
原来以为远在天边的“游戏充值”少年,就在我每天上课的教室里。还有个闪烁的名字“氪金”。这里会不会潜藏着许多不安全的因子呢?我们的教育在全面关注学生成绩的时候,是不是忽视了一个暗流涌动的、与家长、老师年龄隔离的属于十四五岁孩子的一个隐匿的世界?这个世界繁花似锦,可又充满陷阱。
严格来说,面对网游的氪金少年,我作为教育者该怎么去做,好像真没有去关注,也真不知怎么去帮助沉溺其中的孩子们。但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家长、老师、社会共同思考、研究的话题,并要能真正地落实到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调查我的学生,他们似乎并不反对氪金,只是希望自己“合理氪金”。
但十四岁的他们,只靠他们自己能克制诱惑吗?
一个孩子的就此写了演讲词,自我解剖了氪金心理的:总有这样的广告:“首充6元送赵云”“首充18元送佐助”,它们撩拨得我不自觉地点开了微信钱包,并且“抱着就充一次,反正不多”的心态,不知不觉地走上了氪金之路。正所谓“充钱一时爽,一直充钱一直爽”,好像不充钱就感觉没有玩。
另一个孩子就防止过度氪金提出了如下措施:第一种,运用腾讯的家长监督系统,允许家长设定每月充值上限,这样通过他人监管来实现合理氪金,既享受了愉悦,又不至于过度。第二种,自我控制法,就是微信里保持定量的钱,告诉自己充完这个月就没钱了。第三种,腾讯公司出台防控措施,把可能的过度消费扼杀在萌芽状态。当然,游戏公司已有未成年人充值上限,但辽宁女孩还是走上了不归路,因为她所填年龄是四十岁。那么游戏公司,能否放弃利益,取消这种氪金的游戏规则呢?
看来十四岁的孩子,不是完全不懂事,只是他们并不能在克制自己的分寸上难以把握。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从我了解的层面,在社会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就是网络的诱惑会一直与孩子们共生共长,我们作为家长、老师所能做的应该是:
第一,真正了解他们有可能沉迷的网络游戏的相关规则,比如“氪金”。
第二,在前一点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措施。“堵”,一定不是好方法,有可能适得其反,导致不良后果。
第三,架构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让孩子有情绪的宣泄口,不至于沉迷网络。
游戏的规则,是否诱使人去氪金?
热爱语文,热爱教育,和你一起谈教育那些事儿。欢迎阅读和斧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