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巧妙的问题设计燃爆课堂

  • 有时我们会抱怨课堂太沉闷了,学生不愿意互动。很多时候问题出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好的课堂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有一定的挑战性。没有思维含金量的问题,学生不会感兴趣,尤其是好学生。所以,问题设计时,要能清楚地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已经理解的,做到“会的不讲”。

二是有很大的趣味性。“趣”在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或者是贴近他们生活的,或者是正是他们阅读时的盲点,渴望解答的,或者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颖,能吸引他们去探究。

三是有评价的目的性。课堂基于学情的问题,是为了引领学生掌握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从而获得知识、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提升,并能通过问题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以巧妙的问题设计燃爆课堂


  • 我一直尝试用问题设计来“燃爆”课堂,下面举具体的课堂实例,来谈我在这方面的实践。

体味《社戏》中的那份乡土味

很喜欢《社戏》,只是因为鲁迅笔下那纯纯、浓浓的乡土味打动了我。我所理解“乡土味”就是文中人物身上的那种憨厚、朴实的泥土味。我喜欢还不行,怎么让学生和我一起去体味呢?赏析人物阿发时,突发奇想,想出两个问题设计:

第一个问题:阿发的语言可否用方言去读?比较一下,哪个效果更好?

课堂上,我请了四位同学,分别用普通话、浙江金华话、南京话,盐城话朗读,读后比较普通话和方言朗读的效果。学生很兴奋,也很放得开,于是各地土特产的阿发就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到底哪个朗读更见效果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的听后感言,其中两位同学的发言倒是让我难忘,摘要如下:

学生甲:普通话的朗读,语气语调都处理得很好,但是总让我们觉得这个阿发就是鲁迅笔下的那个文学作品中的阿发,让我们有点望尘莫及。但是用方言读,比如我是南京人,用南京人读,我就觉得这阿发从书中走出来了,他就是我的一位小老乡,他的淳朴憨厚就让人觉得亲切熟悉。至于浙江话读,鲁迅一定赞同,毕竟让才是地道的阿发嘛!

学生乙:普通话朗读不是不好,只是我们感受不到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那种鲁迅内心所难以忘怀的乡土气息出不来。就像我们看毛泽东的影片时,可能更喜欢那带有浓重湖南口音的配音,那种“味儿”可能是普通话传达不出来的。

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民俗散文的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格。

以巧妙的问题设计燃爆课堂

《社戏》是八下第一单元,本单元主题是:民俗

第二个问题:偷豆的第二天,遇见六一公公的不是双喜而是阿发,阿发会怎样回答六一公公的话呢?

出此问题,就是让学生体会叙事文中人物描写要个性化,什么样的性格说什么样的话,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出来。学生答案异彩纷呈,各式阿发涌现。撷取几句如下:

A. 六一公公,对不起,要不这样吧,我帮你干活,当补偿您。

B.昨天晚上我们十分饿,就摘了一点先帮你尝尝,味道确实不错,不过还是没有我家的好吃!

C. 呵呵,连同我家的一起摘了。况且迅哥在,我们请客。

D.不就是几颗豆子,至于吗?我家还被他们拿了好多呢,也没跟他们计较,看我多大度。

阿发是怎样的一个性格呢?憨直又豪爽的农村孩子,没有接受过教育,也不会说什么客套话。他就是平桥村村民的一个典型形象。课堂上,我也找了这几句改写让学生评论,看哪一个笔下的阿发更像“阿发”。学生点评摘要如下:

学生丙:A笔下的阿发明显不是农村的孩子,他接受过教育、懂得礼仪、乖巧善解人意。他明显不是平桥村的人。

学生丁:B、C笔下的阿发都是毫不隐瞒地承认了偷豆一事,显得朴实可爱,基本与鲁迅笔下阿发的性格一致,但是“不过”“况且”这样书面化的用语有点不恰当。

学生戊:D笔下的阿发斤斤计较、略显小气,而且将“迅哥”等孩子用“他们”称呼,明显与语境不相吻合。这是个小抠门,平桥村的阿发哪像这样小市侩?

问题设计的目的:引导学生领悟人物性格和体味鲁迅心目中“精神故园”的内涵。

以巧妙的问题设计燃爆课堂

寻找精神的家园

花样解读“夸父”形象

《夸父逐日》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文字浅显,学生易于理解,夸父形象的理解也比较容易。突发奇想,让学生用另类的方法评价伟大的英雄夸父。

问题设计:用颁奖词、挽联、藏头诗等语言形式,评价夸父的形象。

学生答案集锦:

• 颁奖词1:出发了,就不停止追梦的脚步;出发了,就不担忧路途的艰辛。既然选择了远方,又何惧风雨兼程?桃李芬芳荫后人。

• 颁奖词2:不曾停下追梦的脚步,不曾担忧路途的艰辛。留下桃林,造福后人;留下理想,志存高远。

• 颁奖词3:炙热的太阳点燃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灼烧不屈的意志,不屈的意志铸就民族的魂魄。刑天之勇定乾坤。

• 挽联1:上联:天南地北逐日梦;下联:山穷水尽化林哀 横批:志存高远

• 挽联2 :上联:逐日去 下联:化林归 横批:千古流芳

• 挽联3:上联:一意追日赴死圆梦 下联:满心造福弃杖化林 横批:一路走好

• 藏头诗:悲我英雄之死,壮我桃李之恩,千人鉴你之志,古今继君之梦。(悲壮千古)

问题设计目的:评价学生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去评赏阅读的文章。

以巧妙的问题设计燃爆课堂

夸父逐日,有先祖的浪漫情怀和征服自然的不屈精神

该嘲笑谁?

我与学生阅读小说《变色龙》时,又有一次突然发现,发现文章结尾很蹊跷——奥楚蔑洛夫事情处理结束了,受害者赫留金没有得到正常的抚恤,本是值得人同情的,可是所有围观的人却对着赫留金带有嘲讽的哈哈大笑。于是我有如下的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文章谁最可笑?作者嘲讽的是谁?为什么大家不去笑奥楚蔑洛夫,反而去嘲笑赫留金呢?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点,立马纷纷讨论:

一学生略有所悟:“可能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奥楚蔑洛夫处理狗事件的方法是合理的,也就是大家认同这种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做法。”

又有一学生说:“这就像《孔乙己》一文中,按理说大家都应该指责丁举人的,同情孔乙己。可惜就在孔乙己被打折腿后,人们提起他、看见他,还是不忘嘲笑调侃他。看来,奥楚蔑洛夫恣意妄为是社会宠的,孔乙己死了,是社会害的。”

又一学生说:“这可能就是小说的典型意义吧。他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某个方面。”我又问:“你认为在现在的社会,大家会一致笑奥楚蔑洛夫呢?”

学生更兴奋。马上有人回答:“那肯定的。我们是人权意识、民主意识很强、监督机制完善的法治社会了。”

问题设计的目的: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以巧妙的问题设计燃爆课堂

奥楚米洛夫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总而言之,好的问题一定是来自于学生,我们可以在课前通过搜集学生质疑的问题,了解学情,选择其中典型性的问题课堂解答。教师基于此,可以“巧化”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