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入名校却选择退学,一时的狂欢和一生的幸福你选哪个?

所有人都在乎你飞得高不高,只有爱你的人才在乎你飞的累不累。”这句话放在父母身上,如果是别的情况基本是真理。一旦涉及学习、升学,家长们可能也去在乎飞得高不高了。原因是家长以为在象牙塔上飞,就一定不累。“报考院校”落脚点在院校,大家就都奔着院校去选了,可事实上不是上个大学就行了。我们需要按自己的特点选择大学,不然可能会遗憾终生。

兴趣

大学不是基础教育,是更专业的深造。很多孩子学习偏科,上了大学有可能如鱼得水。因为他不喜欢的科目再也不用学了。反之,要是他在大学学习的正好是他不喜欢的科目呢?

一位吉林市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卯足了劲,就为了考上心仪的学校。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他以超过一本线30分的成绩,被某重点985大学的会计专业录取。在新生登校报道的当天,小张和他的父母,站在古朴的校园里,一起畅想着美好的人生,成功的未来。

谁知一年半后,他被学校勒令退学了,因为有16门课不及格。

之后我们都不知道他的情况了,一些和他关系比较好的朋友说,他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一直沉迷于网吧,经常逃学打游戏。因为他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专业是父母帮他选择的,说学会计以后好找工作,而实际上,他更喜欢计算机,但是他从来没有跟别人去提起过。

上大学是为了就业,若是一辈子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人生就太可悲了。

考入名校却选择退学,一时的狂欢和一生的幸福你选哪个?

专业

很多人都有一个名牌大学梦,一听见“985”“211”两眼放光。但有时候就是家长脸上有光,以后的路是孩子自己的。18岁之前的学习生涯只是整个人生的四分之一,大学才是美好生活的开始。

上海市的一名高三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高考成绩只能读一所普通本科的普通专业。但所有人都谢天谢地,觉得能上本科实在是祖上保佑。谁料,孩子毅然决然放弃报考本科,选择了当地最好的大专报考了里面的最好的专业。

考入名校却选择退学,一时的狂欢和一生的幸福你选哪个?

他觉得普通本科的普通专业,根本没有任何的竞争力,不如选择一个有优势的大专院校,拥有一技之长。这个选择,让他的父母很郁闷,有本科不上,跑去念大专?这个孩子,丢了我们的脸啊。

可三年后,孩子大专毕业,通过了专升本考试,取得了本科文凭。并凭借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在当地的工厂找到一份专业技术工人的职位,月薪9000,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名牌大学、本科院校不都是成功的法宝,一技之长才是。

城市

凭借兴趣,先选专业,再选学校,最后就要考虑城市了。以前我遇到过有两个很要好的同学,平时一起学习,一起打球……他俩约定好,高考之后,如果分数差不多,就报同一所学校。最好还是南方的学校,去开开眼界,也有个照应。天随人愿,两人真的一起考到了广东的某大学,继续携手并肩,一起面对未来的成长。

谁知新生开学一周后,其中一个同学申请了退学,选择了复读。

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对南方那些发达的城市充满了向往,但对南方的天气与环境并不了解。开学后,宿舍没有空调,就是到了晚上室温都在32度以上。闷热的天气,潮湿的环境,再加上饮食的不适应,两个人很快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刚刚一周,他们就各自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其中一个实在无法适应南方的环境,无奈的做出了退学和复读的决定。

考入名校却选择退学,一时的狂欢和一生的幸福你选哪个?

报考时考虑城市除了环境因素以外还有毕业以后的就业机会,一个一二线城市的机会一定比三四线小城市机会多。也许上一个大学就能改变人生。

以上的三段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以前发生过,以后也即将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书,学习,工作,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光鲜亮丽的升学背后,又有多少个不为人知的悔恨在悄悄酝酿着。

正确认识自己,把握未来。

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是来源于对于未来规划的缺失。或许我们太在意未来的路,忽略了能力;或许我们只关心学校的名声,不关心就业。我们需要去认真思考,我们想的一切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孩子想要的。真为孩子好以下几点,我们必须知道:

1.根据权威调查,2017年,我国大学生对专业满意度为65%,2018年为60%,且数字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每年有近万人因为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而退学和辍学。

2.不是所有专业通过大学的学习,都可以掌握所需要的工作资质的。有时候通过考证,就可以达到某些专业大学四年的水平,甚至更高,直接弯道超车。

3.热门专业,不等于薪资高;冷门专业,不等于找不到工作。

4.学通才,不如学专才,专业也有“阶级”的划分。

5.专业更重要还是学校更重要?两者都重要,如何选择,取决于你是择业型人才还是就业型人才

6.不是所有学科都可以跨专业考研的,尽量去到目标专业的相关专业才是明智之选。

7.如果未来选择出国的话,理工科专业拿到奖学金的概率要远远大于文史商科

8.优秀的大专院校专业,要比普通本科在毕业后有竞争力得多。

高考不只是为了上大学,更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是人生的起步!

其实报考就好像是坐长途大巴旅行,如果我们手里有充足的资金,想去哪里玩呢?热情的古巴,浪漫的法国,还是灵动的新西兰?你想去哪里都行,因为你有钱。如果把手中的资金比作高考分数,想去的地方比作大学的话,分数拿的高,我们想去北大还是清华,南开还是复旦都随便。

一个省只有一个状元,尖子生也只是少数。那中产阶级就不能旅游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资金不足我们就得好好斟酌一番。明确了目的,更要了解填报志愿的那些“知识点”

一本线、二本线

手里只有5000块,只能去趟新马泰。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分数线就是我们报考一本、二本的资格。没有达到分数线的同学,就好像手里只有5000块的“驴友”,想去更远的地方是不可能了。所以就买了去曼谷的机票,顺利登机。

平行志愿

我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所以我报考的时候并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平行志愿就是一个保险,第一志愿去不了了,可以去第二个,第二个不行还有第三个,其实并不是。

假设我的资金只能在亚洲旅行,我按顺序买了去日本,韩国,泰国,云南的票。和我差不多富裕的按顺序买了韩国,泰国,云南,日本的票。大家按照资金多少(高考成绩)排队上车,我先在去日本车门口排队,到我的时候,司机告诉我:“客满啦!”我只能再去往韩国开的车那排着,但是这个时候我不能插队,我得等前面那些一开始就在韩国排队的人上完了再说,而前面这些人不一定就都比我有钱(分高)。

考入名校却选择退学,一时的狂欢和一生的幸福你选哪个?

这就好比录取的时候,先按分数录第一志愿的,如果没录满,再按分数录满录第二志愿,以此类推。这叫“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如果倒霉,很可能还没等我上车,四辆大巴就都开走了。所以才会出现分数比自己低,去的学校比自己还好的情况。

服从调剂

每所大学都有不同的专业,就好比每辆长途汽车都有不同的座位。有的靠前还挨着窗户,风景美得很。有的在最后一排,空调口还堵着,很可能一路颠簸。像刚刚说的,我站在车门口排队,到我检票的时候,售票员一看上面写着“窗口位置”,和我说:“很遗憾,窗口位置已经没有了。”我一探头,车里窗口的地方都坐了比我有钱(分高)的大佬。其他的地方还空着,那我坐不坐呢?这就是服从调剂。坐,就可以上车;不坐,就得到下一辆车那重新排队。

所以我们要不要服从调剂,就是要看是不是一定要坐在一个好的位置,还是说只要能上自己想上的车就行。服从调剂,本质上是我们到底重视大学品牌,还是所学专业。

征求志愿

如果说我没有服从调剂,也就是不喜欢的位置绝对不坐的话,很可能过一会同学们都坐上自己想坐的车奔向美好的目的地了。这时候有部分车还没有坐满,就可以进行征求志愿了,也就是补录。

我可以重新买票,但是选择的机会就少了,毕竟已经开走了好几辆车了嘛。不过我还是可以根据自己手里的资金(高考分数),去选择自己想去的地方和喜欢的座位。还是按分数高低排队,依次上车。最好的那个座位依然是最有钱(高分)的人可以去的。

考入名校却选择退学,一时的狂欢和一生的幸福你选哪个?

从未来工作规划出发,不攀比,不对比。遵照报告的规则,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院校,真的比什么都幸福。

离高考还有十多天了,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为了我们填报志愿时有更多选择,成为最独特的你,加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