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吃饭时磨磨蹭蹭,挑三拣四,还一直玩玩具,你会怎么办?
“你现在不吃,一会儿可就没有了!”
“这菜好香好香啊,你确定不吃?”
“你要是不吃饭,可就长不高了哦。”
“把手里的玩具放下,要不我就扔了它!”
“你能不能好好吃饭,好好吃,一会我给你一个奖励。
“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可不喜欢你了!”
“哇,我的宝宝最喜欢吃饭了,你们都不知道我的宝贝饭吃得有多棒!”
哪一句是你经常说的?我想,根据当时情绪的不同,你可能说过其中的好多句。
新时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和孩子的沟通,很少会“一言堂”或“威胁”孩子了。我们希望更加平等的和孩子对话,和他讲清楚道理。但是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委屈时,他真的想听你的长篇大论吗?他做的事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时,我们会坦然的接受吗?我们都想要尊重孩子,可每次我们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已经俨然一副成年人姿态了。这不是平等的沟通,只是把“说教”变得温和一点罢了。
平等与尊重,应该是用孩子的眼光和心态去面对他所面对的问题。他不好好吃饭只是玩,难道不知道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吗?如果我是他,我又会不会吃?如果不会,那是为什么呢?只是不威胁不恐吓不叫平等沟通,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想法和情绪,并能够疏导孩子的坏情绪,这才是好的沟通。
儿子现在3岁半,正是第一叛逆期。不论我说什么他都说“不要。”还会用行动向我反抗。我让他小心别撞到门,他就一定用头去撞一下;我告诉他不可以把香皂泡到洗手池里,他就会把水池放满水,再把香皂丢进去。我也生气地威胁过他,告诉他,再这样我就不理他了。这时,他会冲过来抱住我的腿,说,“不要!”
我每次都很生气,我认为错的或是危险的事,不让他做,他应该明白,理应服从。有一天,我偶然听到一首用妈妈和宝宝的对话作词的歌:
baby,饭饭要放进嘴里。
小手也要吃东西, 要不然小手也会没力气
baby为什么踩在水里?
小水塘和我游戏,看我变出水花送给你。
我突然反思:自己是成年人,而他还是孩子,他的想法怎么会和我的完全一样呢?我不让他做的事,或让他做的事,都是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啊。
想起上学的时候,如果我们刚刚上课就突然很想上厕所,和老师请假,老师一定会说:“下课时候干什么来着?”我不排除有玩的忘乎所以没有去的可能,但也有很多时候,它来的就是那么巧。但老师认为我在淘气,我就是淘气。这样的老师,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父母,我们也不愿做。
良好的沟通要先了解孩子的情绪,不要急于否定或批评。
孩子不想吃饭,只想玩。我们很快就会下定论:贪玩,饿也不吃。成年人的思维马上就占领高地了,其实我们也有到了饭点却一点也不饿的时候,不是吗?“有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有种错,是妈妈觉得你不对。
不妨直接问他:“你现在还不饿吗?”他会给你答案的。
“嗯,我刚才吃的太饱了。”
“那你想什么时候再吃呢?”
“再过半小时吧。”
“嗯,这是个好主意,到时候你就可以吃得很香啦!”
肯定他的想法,并按他的想法实施计划,他也会因受到鼓舞而更有自信。
良好的沟通还要认同孩子的情绪,不能急于评价。
当孩子和你聊一件委屈或难过的事,我们最好只用肢体或表情去表示认同。假如孩子告诉你,他最喜欢的玩具被自己弄坏了,我们只需要说一个“哦”来表示了解和痛心就好。千万不要说:“我早说过……”这容易使孩子更沮丧。当然也不要说:“没关系……”因为他喜欢的玩具坏了,就好像我们新买的手机屏幕碎了一样,一定不会没关系。我们只用“哦”去认同他,他会很愿意继续抒发他的情绪,也可能在集中精力去描述时想出解决办法,从而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样的话,你们的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我的遥控车坏了爸爸。”
“哦?”(惊讶)
“我不小心把它撞到墙上了。”
“哇哦~”(惋惜)
“我开的太快了,没有控制好。”
“噢。”(痛心)
“我想你帮我修理一下,下次我一定小心一点。”
良好沟通也要疏导孩子的情绪,不要给他建议和鼓励,更不能去戳穿他的小心思。
当孩子不想起床上幼儿园的时候,有没有和你说过有便便?之后他就会一直坐在小马桶上,问他完没完,永远都是“还没有”。
“幼儿园其实很好玩啊,我相信你一定能好好表现。”如果我们给了他建议,即使是鼓励,他一定会反驳,这就又加重了他对上幼儿园的抗拒。不如和他一起幻想,
“要是今天是星期六就好了。”
“嗯,星期六我就不用去幼儿园了。”
“那我们就可以去游乐场了。”
“那好。”
“我们还可以吃冰激凌,喝萌泡泡牛奶,玩够了还可以去姥姥家。”
“但是今天也不是周六啊。”
“那咱们就再上几天幼儿园,周六再去游乐场。”
“行。”
看,你帮他幻想,他反而更能面对现实。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有情绪,这种情绪又不是每一次都和大人相同。不同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去做出妥协,这才能有良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