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我们也时常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去嘱咐他们,要珍惜当下,不要铺张浪费。只是节俭虽好,但是不是所有的“节俭”行为,都值得被提倡。
举个例子:很多人在买菜的时候,把菜叶子全都掰下来,只为了称的时候可以减些重量,那么像这种行为,不是节俭,而是贪便宜。这样教育孩子,根本就不是教孩子节俭,这样做反而会害了他们。
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最讨厌身边什么样的人?
有位网友说:我特别讨厌我的同事小胡,虽说我跟她从小一起长大,本应该是关系最要好的朋友,但是没办法,我对她就是喜欢不来。
说来小胡的家里也算是中产阶级,她人品也不错,只不过太抠门了,而且特喜欢占别人的小便宜。以前一起读小学的时候,自己明明有铅笔橡皮,但就是喜欢借别人的用,一次两次还好,时间长了,就没人愿意借给她了。
长大之后,因为工作又遇到了,她真的是一点都没变,还是那么喜欢蹭别人的东西,别人点的下午茶她要去蹭吃蹭喝,同事开车上下车,她就天天蹭同事的车。
按理说,她工资也不少,为啥还是这么喜欢占小便宜呢?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小胡一直都没能升职,因为小胡在销售部门,平时公司会给客户提供一些礼品,别人都会送到客户手里,维持一下关系。可是小胡呢?她不管是什么礼品,都自己留下,还以为大家都不知道,其实同事,领导只是碍于面子,不愿意戳穿她罢了。
前一段时间,部门主管离职,按理说小胡的资历最久,理所应当是她上任主管,可是领导想都没想,就把小胡的名字划掉了。因为小胡喜欢占小便宜,据说领导也不放心她。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的案例。
可能平时顺走公司的是“礼品”,殊不知失掉的是人心,小胡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占小便宜的行为,白白牺牲了自己的前途,真是划不来。
所以,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警惕起来,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要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出现,父母应该尽早教育孩子改正。
那么生活中,如果孩子有这3种“节俭”行为,以后很难有出息,家长别置之不理。
一、眼界窄,爱财如命
过度的节俭会让孩子眼界变窄,爱财如命,也会让孩子变得自私,唯利是图,那么长大了之后也很难有出息,因为他们经常关注眼下的利益,目光不够长远。并且这样自私的行为会让周围人对孩子产生反感的感觉,严重些的甚至会被孤立,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错失很多机会。
二、自私自利
那些过度“节俭”的小孩,性格上会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得与他人分享,还特别喜欢占小便宜,就像上文中的小胡一样,虽然眼下沾了一些“便宜”,可是实际上却输掉了人心,那么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在社会中也会被大家排斥。
三、自卑懦弱
那么过度“节俭”的孩子,可能走到哪里都不受大家欢迎,那么这样的孤立会导致孩子越来越自卑,也会让孩子对外界充满抵触情绪,不愿意再去社交,与人交往。万一严重点发展成自闭症,那么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那么在生活中,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做到真正的节俭呢?
第一, 从自身做起。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中最亲近的人,如果孩子出现上述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情况,那么父母也应该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在生活中给孩子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第二, 树立价值观。
想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节俭,那么就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说教育孩子,真正的节俭绝对不是抠门,也不是处处去占别人的小便宜。真正的节俭是开源节流,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不需要的东西不要乱买。
第三, 从小事做起。
其实想教孩子明白真正的节俭,那么就应该在生活中身体力行,比如说,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的时候,不要过分追求品牌,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就好。穿小的衣服也可以捐给贫困山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小朋友。
写在最后:其实一个孩子最好的模样就是从容自信,优雅大方,节俭但不抠门,大方却不浪费。其实家长只要在生活中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成长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