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又仔细看了一遍“文言文初级课程”,发现其包括的修辞是很全面的,总共有如下几类:
比喻。现代汉语中的比喻就来自于文言,就是用具体而形象的事物或情景来比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的事物或情景。主要分为三种:明喻、隐喻、借喻。
明喻。常用比喻词是“犹”“若”“似”等,它的一般表现形式是“本体+喻词+喻体”。但是明喻也有本体和喻体易位或省略喻词的情况。
隐喻,是比明喻进一步的比喻。它不用喻词,而常用“是”、“为”、“作”、“成”等。一般表现形式是“本体+是(“为”、“作”、“成”或省略)+喻体。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只出现喻体,并用他来借代本体。一般表现形式为“借B代A”。
借代。这是文言文和古诗中最常出现的修辞方式之一。它不直接说出自己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人或事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具体又分为: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体;用事物的部分代本体;用相关的事物代本体;用事物的性质代本体;用具体事物代抽象事物;用抽象事物代具体事物;用礼节代年龄;用事物的专名代通名;用方位代人;用别名代人;用地名代人;用都城代国家;用古代今。
夸张。运用超越客观事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以求给人以突出的印象,具体又分为几种表现形式:使用方位词 、数词作虚拟的描写;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御用铺陈的手法结合对偶句式进行夸张。
双关。词语或者句子中兼有两个意义,即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可分为谐音双关、语义双关。
对偶。就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成对地排列起来,表达相似、相连或相对的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又分为正对、反对(意思相对、相反)和串对(意思相连,有因果、转折等关系)三种。
排比。用三个或更多内容相关、结构、语气一致、字数大体相等的语句,排在一起来阐明道理、反映事物、表达感情的一种修辞方式,又分为单句排比和复句排比。
层递。用结构相似按照事物大小、轻重、深浅等的差别层层递进的一种修辞方式。
互文。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两个或几个位置相对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内容。第二种是指含义的相互补充。
避复。避免重复。古人为避免重复,运用了同义词或近义词。
增益。增益是用增加字句来加强语意和节奏感的一种修辞方式。增益主要分两种:増字、增句。增字就是增加字数,增字后会语气加强,富有节奏感。增字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义词相加,俗称无义复词;一种是反义词相合;俗称偏义复词。增句,就是增加句数。
省文。省文既包括有规则的省略,也包括没有规则的省略。
委婉。是用曲折的话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婉言,就是把话说得平和一些;曲语,就是不直截了当说出本来的事情,而是用暗示的方法;讳饰,就是改一种说法,表示礼貌、尊重,不令人听了不愉快。
顶真,顶真是用前一句结尾来做后一句起头、使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一种方式。
前面提出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项目,后面按照前面提出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或补充,是一种很凝练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