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气文天祥——学生的解读与认识

浩然正气文天祥

范仲淹曾说过,有一种人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在我看来还有一种人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天祥,用一个字来评价他,就是“忠”,他自小便凸显出了他不凡的一生,当他看到学宫里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胡栓等人的画像时,谥号都为“忠”,便以此为高兴,羡慕不已,便说:“如果有朝一日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端,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家喻户晓的伟大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浩然正气文天祥——学生的解读与认识

文天祥从小就用心读书,与杜甫、李白等人不同,他一生仕途高歌猛进,这当然是基于他的知识与忠君,他被宋理宗定为状元,主考官称他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

南宋灭亡已成定局,但文天祥在国家和民族危机重重的关键时期挺身而出,毅然投入战斗,力图扭转南宋濒临灭亡的局势。但他坚信“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抗元将领,与张世杰、陆秀夫共称“宋末三杰”。他一生舍小家为大家,似乎就是为“忠”而生,可谓宋朝真正可以被称作民族英雄的寥寥几人之一。人们赞他:“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这也就道出了文天祥的身份——文官之首。

文天祥做官时,大宋已然不大,早已薄暮西山,大势已去。文天祥是个文官却一心想要匡扶大宋,但宋朝是一个文官的朝廷,有的学者甚至将宋朝称之为一个只有钱的政策。想想也是,西夏、金、蒙古(元),哪个,无论是有能力打仗还是没钱时,大宋都是以借钱消灾,这一亘古不变的懦弱政策来应付,这个政策在今天也是可行,并且是一个通用的好办法,但也得有个界限,岳飞就是一个实例,皇上太懦弱、怕事(一怕对手,二怕帮手),导致岳飞之后,在好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人敢去保家卫国。

(上面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有一种理解方法:大宋是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等最发达的时期,商业贸易达到了顶峰,用一个具体实例来说:宋之前,哪怕是唐也是一天两顿饭,但宋不同,百姓改为三顿饭,各种食物美食也在这时涌现出来。之所以宋光挨打,一、杯酒释兵权,二、过于重文轻武,三、少数民族骑兵太强大,四、大将少,文化人多。)

浩然正气文天祥——学生的解读与认识

南宋末年,政治腐败,朝中荒唐之至,元军大侵之时,宋恭帝年仅四岁,元朝首相率军,两年之内攻至临安,少帝乳臭未干,由太皇太后谢氏听政,蟋蟀丞相贾似道误国误民,将南宋仅有的几万军队败了个干净。文天祥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出作为军费,迅速招募义兵勤王,很快就组织了一支尽万的义军,赶往临安勤王。但当他到敌营与伯颜谈判时,被抓住了,押往大都,文天祥在途中逃脱,但他的义军被朝中的软弱投降派解散。

但在空坑一战,文天祥除了自己逃出,家人全部被俘。不久他再次战败,自杀未遂,被元军俘获。

文天祥面对诱降不为所动,他仰天长叹:“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志愿早死。”

在压降途中,路过零丁洋,写下了《过零丁洋》,也是他对自己一生交上的满意的答卷。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首联写:“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平生,主要写了个人与朝廷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步入仕途;二是在南宋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颔联与颈联写:“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作者早已将个人生死放置度外。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颈联采用双关的手法,巧妙的借助零丁洋和惶恐滩来抒发自己的忧世之痛,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感慨眼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是身陷敌手的文天祥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确是一首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浩然正气文天祥——学生的解读与认识

文天祥则是大宋岳飞后的第二个岳飞,宋朝后期与他的诗词特色也密不可分,文天祥的文学创作有两个特点,前期养精蓄锐,诗歌中吐露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常以战斗精神勉励自己,如《赴阕》中的“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中似乎已经看到前途已呈现光明,复兴有望。

后期感叹自己的力量之薄弱与南宋之荒谬,以及对国家面临灭亡的痛苦之情。

“孔曰成仁,孟曰就义,为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在国之大乱,他没有像陶渊明一样归园田居,没有像洪承畴一样叛国逃生,而是舍生取义,愚忠而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