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与黛玉 : 我们可以心向黛玉,但现实中我们却是宝钗(原创)

有人提起薛宝钗,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认为她虚伪、圆滑,心里弯弯绕太多,不好交往;而林黛玉给人的感觉则是真诚,与人能够敞开心扉将心比心,这样我们心向林黛玉,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

宝钗与黛玉 : 我们可以心向黛玉,但现实中我们却是宝钗(原创)

(林黛玉与周瑞家的)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这样吗?有人给我们送礼物,我们对来人说 :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会给我的。假如你是那个送礼物的人,你能够接受吗?周瑞家送宫花听到林黛玉这样说她,她作为一个仆人是闭口无言的。

(林黛玉与史湘云)林黛玉曾打趣史湘云 : 你只是称他(宝玉)‘爱’哥哥‘爱’哥哥的。史湘云对此也打趣林黛玉。而当史湘云点明林黛玉像戏子时,林黛玉恼了。史湘云要把衣包收拾回去,贾宝玉因向史湘云使眼色遭林黛玉的数落。

史湘云曾说林黛玉,只允许她打趣别人,就不允许别人打趣她。也就是在史湘云看来,她们之间是可以互相打趣的,然而林黛玉却把这样的打趣变成单向的了,只有她自己有权利去打趣别人。

(林黛玉与贾宝玉)林黛玉和贾宝玉在共看《西厢记》时候,宝玉引用之中的语言,比喻他和林黛玉,结果是林黛玉恼了,而且还要告诉舅舅舅母去,可她说宝玉“银样蜡枪头″,宝玉也只好担对,一笑了知了。如此这样,除宝玉之外,其他人能够接受吗?

这些只是林黛玉的点点滴滴。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与这样单边主义的林黛玉相处,你能够舒服吗?这里我们知道林黛玉没有虚伪,更没有作假,完全是她心灵的表述,可是你在现实生活中,能愿意接受吗?

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林黛玉,私底下说他人的坏话,这自然是林黛玉的好品质,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

宝钗与黛玉 : 我们可以心向黛玉,但现实中我们却是宝钗(原创)

我们再来看一下薛宝钗。

(薛宝钗与林黛玉)在滴翠亭,小红与坠儿私下里说话,怕他人听到,于是把旁边的隔子推来,结果发现了薛宝钗,薛宝钗叫道: “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臧!”对此很多读者所诟病的宝钗,认为她是典型的嫁祸于人。

如果说嫁祸于人成立的话,这个″祸″是不是重了些呢?我们看之后的结果,并没有"祸″的出现啊,这里的事发生后一切人都是安心的。

(薛宝钗与金钏)在金钏跳井以后,薛宝钗知道了,但她当时,不知其跳井原因。她来到王夫人处,对王夫人进行安慰,她说 : 她不应有这样大的脾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

我们看王夫人对这件事的处理结果 : 王夫人给了金钏家钱,并且想要用黛玉的衣服给金钏(黛玉是高贵的),后是薛宝钗拿出了自己的衣服给了金钏。从事情的处理来看,应该说是妥妥贴贴的,各方人等均也能够安心的,这也是对死者最高格的待遇了。在此这样对金钏的处理,薛宝钗应该说是理性的。

我们非要说薛宝钗冷酷、不尽人情,那她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她不如此,她又应该如何呢?金钏的死因不由她,而金钏后事的处理她尽力了。如果非要说她有什么目的的话,那就是大家对她的接受了。一个人做事被大家接受这有什么不好的呢,我们不愿意这样吗?

(薛宝钗与柳香莲)柳湘莲走啦,宝钗对她的走,知道以后,也就是知他走啦而已。宝钗要做的事情是,让薛蟠酬谢那些帮他一起外出的老家人们。宝钗的所做是,离开的你离开,留下的你安心。这你绝不能说她就对柳湘莲冷漠,这与冷漠无关,只能说她是非常冷静的处理事情,我们要知道宝钗和柳湘莲,是没有任何交集的。

黛玉是真诚的,是袒露无遗的;宝钗是周全的,又是使人安心的。

宝钗与黛玉 : 我们可以心向黛玉,但现实中我们却是宝钗(原创)

人们之所以希望做黛玉,而不希望做宝钗,这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心理的取向需求。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薛宝钗太多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而我们此时真心的需求是什么呢?就是那颗诚心,而这颗诚心的心理补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完成,只能求救于外界了,而林黛玉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因此我们不由自主地爱上林黛玉,求得回归自我,也因此觉得薛宝钗应该远离我们才对。

我们存在钗黛的争议,其实更多的是在宝钗和黛玉身上寻找一种平衡,那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应用并符合自己的心理健康需求的一种平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