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的2020,中国经济走出了Ⅴ型反转,从刚开始的深跌到最后的一枝独秀,世界永远有你想不到的惊奇。然而随着各项指标的转正,财政货币政策也随着疫情的退去而开始回归常态,从疫情摧残当中恢复过来的中国经济,又开始面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考。2021年注定又是充满机会和挑战的一年。
在跌宕起伏的2020年,债务这辆装满硝化甘油的列车呼啸奔驰,社会融资总额创下13%的增幅,每元新增GDP背后是70元债务的推动。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采取了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最初通过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在债务主要是为生产性投资提供资金时,GDP增长快于债务增长。到本世纪20年代,经济增长则更多的依赖于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非生产性投资也越来越多,债务的增长开始快于GDP的增长。今年债券市场出现"双11打折"现象和货币乘数飙升至7.5,表明债务能力的极限已经到来,也许有人会说日本债务率超过中国许多并没有发生债务危机,可是别忘了日本是负利率,而且GDP长期低增长,而我们利率水平并不低,光利息负担就是GDP增长的3倍多,因此,央行必须在M2和融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之间找到平衡,既不能让市场缺钱,又不能大水漫灌。由此我们可以判断2021年货币政策趋于理性,GDP增速可能会放在5%~6%之间。
近年来有个奇怪的现像,那些知名的经济学家对全球和美国的贫富差距及其影响的研究兴趣十分浓厚,有些经济学家建立的模型甚至超过西方经济学家,可是对本国的贫富差距及其影响却集体沉默。在内循环的生产、消费、流通和分配中,大家都集中火力讨论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以及金融科技创新,而对消费和分配却沉默寡言。新冠疫情期间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低于GDP增长,且占GDP的比重为42%,比印度还要低。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口不过亿人,这样的收入结构是很难形成消费能力的。而占据社会财富80%的10%人群,他们并没有把增加的财富投入到实体经,而是投资到资本市场获取更大的资本增值。中国的制造业占比从36%已经降至27%左右,产业空心化趋势开始显现。从10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情况来看,经济似乎已经企稳,但应收帐款增速惊人,说明库存周期正处在加库存阶段,如果消费还起不来,2020年的通缩状况将更加严峻。
居民消费起不来政府消费的压力就显现出来,2020年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地方政府发了许多债,但由于没有项目而滞留在帐上,明年政府投资肯定会发力,可以消化悼不少库存。2020年全球疫情大流行凸显出世界各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中国外贸出口形势转好。但明年形势是否依旧却很难说,有三大不确定因素影响明年的外需,一是汇率,明年拜登政府加大政府投资的基调已经确定,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加剧美元走弱趋势,泛滥的美元流动性和中美利差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抑制外贸出口。二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更有利拜登政府团结盟友,重新定义全球贸易规则和秩序,中国和发达经济体国家贸易摩擦的风险有上升的可能。三是有效疫苗的出现使得发达经济体国家可能在明年三月以前摆脱疫情困挠,如果中国在明年上半年拿不出有效疫苗,极有可能成为最早从疫情影响中走出而最后摆脱疫情影响的国家。2021年中国经济系于外需,而外需的不确定性又让整个经济处于不确定性之中。
2021年的整体经济趋势会怎么样?
疫情严重,在外面吃饭玩耍的人越来越少。
(原创)
我国2021年的整体经济趋势是调整结构,提质求进;平稳过渡,略有增长。为什么?
一是国际环境的要求必须尽快调整产生结构。由于疫情的肆虐,对全球经济的撕裂冲击巨大,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封锁步伐也在急剧加大,而中国对世界影响力极大的制造业却大部分处于中低端层次,而中国要加快崛起,走出国门增强经济增长幅度,最大的亮点并是制造业产品,如果不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尖端领域的投入,提升产品价值附加值,那么经济发展的空间及前景是可想而知的。
二是随着美国大选落下帷幕,拜登上台一旦稳定步入对外国际事务后,也许在非常有限的短期内与中国的关系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对此决不能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会有好的交往与合作,千方百计地遏制中国的崛起,把中国视为美国眼中的“假想敌”的战略目标是决不会有丝毫改变的。所以国际形势的如何发展?政治气候的如何变化?将对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冲击?所有这些都是无法预料的。我们对此不能盲目追求增长速度,而是应该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之上,做到有的放矢,发而不乱,平稳过渡,稳中求进,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基本国策和基本经济对策的正确思路。
如何评价上汽集团2021年的表现?
被称为“智能汽车元年”的2021年已经过去,这一年国内车市可以说是风起云涌。上汽集团作为国内产销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其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整个汽车市场。去年不仅更新了企业LOGO和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更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的全面发力,新推出智己L7、飞凡R7等中高端智能电动车型、发布“云管端”一体化智能汽车全栈式技术解决方案,L4级自动驾驶Robotaxi落地上海和苏州等等,大动作还真不少。该如何评价上汽集团在2021年的表现呢?
作为一个汽车领域的圈内人,我今天想说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来聊聊上汽集团在2021年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要想客观地评价一个车企的影响力,那还得是销量说了算。2021年,上汽集团整体表现相当不错,全年整车批发销量达到546.4万辆(终端交付超过581万辆,同比增长5.5%),连续十六年保持国内第一,领先第二名近200万辆,在疫情+缺芯的大环境下,这是个很牛的数据了。
其次,我们近年来都在说“走出去”,中国企业把车卖到国外,不算啥。但是在国外,还能获得不错的销量,与传统汽车的大品牌直接竞争,那么就需要有点实力了。
早在2020年,上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的海外销量就超过了39万辆,并且主要出口地区还在欧洲;而在2021年,上汽集团的海外销售总量已经达到了69.7万辆,同比增长了78.9%,连续6年蝉联中国车企海外销冠的称号。
而且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上汽品牌的产品在传统汽车的大本营——欧洲、澳新等发达国家也表现不俗。据统计,2021年,上汽自主品牌MG和MAXUS新能源车销量超过5万辆!要知道,不管是英国还是欧洲,他们的汽车工业发达程度是有目共睹的,竞争相当激烈,那么,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凭什么能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站稳脚跟?
原因我也简单分析下,那就是上汽集团在近年来,不仅实现了产品阵营的丰富,从乘用车到商用车,都涵盖齐全,覆盖了各个领域的消费市场。
同时,在新四化战略中,上汽集团也在核心技术和智能化领域取得了不小成果。比如零热失控、高性价比、可快充、可快换、可升级的上汽新一代动力电池系统,还有研发SOA软件平台和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等智能汽车的“大脑和灵魂”的核心软件;并且通过与宁德时代、QuantumScape、清陶等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了电池、电驱技术的领先。
而且上汽的先进技术还不止这些,去年10月的2020迪拜世博会上,上汽设计的未来新能源概念车“鲲”,与中国北斗、中国高铁一起亮相中国馆“华夏之光”。上汽概念车“鲲”集上汽设计与科技实力之大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表达了“世界与中国,山海一脉”的核心理念。
其动力来源自氢燃料电池+行驶充电+太阳能辅助发电等清洁能源,可以实现海陆空三栖模式,适应于未来立体城市的全新出行方式。就在前几天的世博中国馆日,世界著名的汽车设计专业杂志《Auto&Design》magazine 还特别报道了上汽“鲲”概念车,向全世界汽车爱好者介绍这款车的设计和先进技术,还盛赞上汽“鲲”一款能够成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桥梁的汽车,直接排面拉满。
再举个2个海外的例子,在2021年10月,上汽MG欧洲举行秋季发布会“Charge Forward”,正式推出Marvel R Electric、MG ZS EV MCE及MG5 Electric三款车型,累计观看人数超过46000人,创下新纪录。
同月,搭载着最新“i-Smart”系统的中型SUV——MG ASTOR在印度正式开启了预售。预售活动仅仅只开始了20分钟5000个预售名额便被一抢而空,2个小时内ASTOR的订单就突破了一万大关。凭借着优越的智能化表现,上汽集团就这样撬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并且稳住了脚跟。
放眼海外,凭借着强大的产品实力,上汽集团近年来在海外各大奖项评选中收获颇丰。
澳洲权威汽车媒体DRIVE CAR年度评选上汽MG ZS系列产品为2021年度最有价值车型,上汽MG还获得了以色列最权威的汽车媒体杂志的2021年度最佳品牌、MG ZS EV获得英国电动车细分市场最佳车型、英国权威汽车媒体Auto Trader颁发的 2021年度最有价值新车型奖、上汽大通MAXUS荣获英国2021“年度电动车制造商”……国际大奖拿到手软,怪不得上汽集团的出海之路,会如此顺畅。
2021年,可以说是上汽集团收获颇丰的一年。除了收获销量和各种荣誉的同时,上汽其实也一直在默默付出,回馈社会。过去的一年内,上汽集团更是吹响了“公益集结号”:
上汽集团与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持续进行合作,在去年的“韩红爱心百人援陕”大型医疗公益行动中,上汽集团捐赠现金以及30辆荣威、MG品牌SUV作为医疗巡诊专用车,为爱心团队“保驾护航”。
在2021年夏天河南特大暴雨中,上汽集团迅速响应,为河南受灾地区捐赠1000万元现金和100台防汛救灾专用车辆,共计折合3300万元,积极助力河南防汛救灾工作。
其实,从上汽集团的种种公益行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家车企脚踏实地践行着“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这一理念。对于众多车企,乃至整个社会来说,上汽集团投身公益的动作,也有着积极的示范性作用。
一个车企,推出了哪些新车、推出了哪些新技术,是我们评判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点。在2021年,上汽集团除了新车新技术外,其加快自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投身公益行动,也同样值得我们注意值得我们点赞。这样有实力、有拼劲、有担当的企业,展现出了一个优质的企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