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其中,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1.9%;食品价格上涨2.5%,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1.7%,服务价格上涨2.1%。
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与上月持平。其中,城市和农村均与上月持平;食品价格上涨1.1%,非食品价格下降0.2%;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均与上月持平。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
对此你怎么看?
2018年CPI收官,全年同比增速2.1%,为四年来首破2%。
其中,12月份CPI同比上涨1.9%,略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交通能源类价格大幅下降。12月份国际石油价格连续快速下跌,成品油调价导致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 10.1% 和 10.8% ,跌幅较上月继续明显扩大。
全年来看, CPI 虽然破2,但整体上通胀无压力。
展望2019年,猪瘟影响还在发酵,目前猪肉比牛羊肉的比价处于历史低位,后期生猪去库存导致的猪肉涨价压力不可低估,对CPI的影响也将显现。
不过,本轮M2走低已持续一年多,8%增速实属历史低位,2019年M2增速即使会略有上升,对通胀拉动也有限。此外,2018 年12月国家药品“4+7”带量采购结果出炉,与试点城市17 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对19年医疗保健项的后续影响也值得关注。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增长减速风险加大,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大,预计2019年通胀整体仍将保持温和水平。
统计局:1月份CPI同比上涨5.4% 环比上涨1.4%,还会继续降息吗?
虽然CPI有明显的上升,但是我依然认为未来的降息还是可能存在的。
首先必须要说,这一次cpI受到了春节周期的影响,以及国际公共卫生事件的升温影响,产生了明显的上涨,但是相比之下ppi的上涨幅度相对有限,可以说经济仍然在底部,刚刚复苏的苗头被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抑制住了。
所以说未来的降息可能仍将持续,这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需求,首先是现在的经济虽然有复苏的苗头,但是复苏被卫生时间的爆发所抑制住了,而且苗头本身还不太稳定,因此需要持续的货币政策予以支持,虽然说这一次的cpI比较高,但是未来可能会随着卫生事件的退潮以及春节季节性调整的消化而回落,这样降息也就重新获得了空间。
另一方面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很多企业推迟复工,包括出口企业的订单被撤销,都对经济产生了二次冲击,这些企业的现金流受到了挑战,为了让这些企业补上断裂的资金链,很可能会进一步调整融资成本来挽救经济的颓势,这样降息也可能成为其中的一环。
所以最重要的是大家要看到cpI的上涨,只是短期的长期来看CPI仍然有回落的可能性,并且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降息仍然非常重要,未来的降息可能性还是很大。
印度2019年12月CPI值7.35%,首次超过央行6%通胀最高上限。你怎么看?
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2月印度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了7.35%,与前一个月的5.54%相比,上涨幅度比较大,也远高于市场预期的5.1%。这已是印度CPI连续第三个月超过央行设立的4%的中期通胀目标,也是首次超过央行设立的6%的通胀最高上限。
7%以上的通货膨胀率已经算是高通胀了,比印度的经济增速还要高,今年前三季度,印度经济仅增长了5.1%,估计印度居民收入增速也跑不赢CPI增速,这就变相的使得居民手中的钱“贬值”了。本次印度通胀率上升,主要是由蔬菜和食品价格上涨推动所致。
2019年以来,印度经济放缓严重,过去几年,印度经济基本能够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内需不稳,外资撤离、出口受阻、失业率上升等,使得印度经济发展不断放缓,其中去年第三季度印度经济仅增长了4.5%,创下2011年以来的新低。为应对经济放缓,去年印度央行已经进行了五次降息,已总共降低利率135个基点,虽然降息一定程度上会提振经济,但也会造成通货膨胀,如今印度通货膨胀率飙升,因此是否继续降息要保持谨慎了。
12月核心CPI创新低,2021年通胀如何看?
MV=PQ(货币×流速=商品和服务×价格),相信大家对于费雪方程式并不陌生,要对中国经济到底是通缩还是通胀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对费雪方程式中的各个变量有清晰的认识,然后在方程式的逻辑关系框架内,对各类资产和商品的价格走向作出准确预测,这样才能判断中国经济是通胀还是通缩或者是滞胀。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通常都不会去看当期的CPI指标,因为那是已经被定价了的,更多的是通过货币政策去影响通胀预期和利率预期,在通胀预期中则更加关注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0.2%,环比上升0.7%,1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0.4%,环比上涨1.1%,对于CPI数据一直都存在争议,认为在构成和数据采集上没有真实反映CPI的真实状况,例如,去年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284万亿,同比增长13.3%。货币供应量增加了这么多,CPI才温和增长了0.2%,似乎有点说不过去,而且房市和股市涨了那么多,其实,只要看看货币流通速度就不难理解这一现像。
去年四季度国际大宗商品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就已经在中国开始泛滥,货币强刺激的效果从5月份就开始显现,PPI在5月筑底后一路反弹,而CPI却一路走低,到12月才开始反弹。去年11月工业企业利润大增,通过解构后发现,主要是上游原材料和能源企业价格上涨带来利润大增,而中游企业则大多持平,靠近消费端的下游企业则出现亏损状态。工业企业利润虽然大增,但增幅仍低于应收帐款的增加,库存周转天数也明显拉长。这充分说明工业品涨价已经被锁定,但在消费市场却得不到兑现,去年1至11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6%,这一现像充分说明,供给端增长明显快于需求端,消费需求成了整个通胀的总开关。
去年疫情控制以后,在舒困资金流入和房贷的推动下,住房消费率先恢复,一线城房价大幅上涨,同时,大量的新增货币和市场融资出于对实体经济的悲观预期,转而投入资本市场,不断推升股市上涨,使中国股市成为去年全球增幅最大的市场。消费需求的定义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消费意愿和收入,去年1至11月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0.2%,明显低于GDP增长,中国要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居民收入必须从现在占GDP比重的42%提升至70%,问题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部门和资本部门谁来出让自己的利益,公平和效率如何取舍,如何平衡。
在国内需求低迷的情况下,国内和国外疫情落差带来了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需求上行最终会影响全球供应链,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去年以来,海外投资在中美利差的吸引大幅流入,加上贸易顺差增加,推动人民不断升值。而美元在美联储无限量宽松的推动下持续走弱,美国新政府上台后,美元继续宽松的预期已经确定,而且美联储对通胀的容忍度和加息的时间更加宽范,美元弱势的状况势必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扭转,通胀预期基本已经锁定。
2021年国内是否出现大规模的通胀,还要取决于消费需求的恢复状况,2021年1月基本生活消费品需求刚有所恢复,食品涨价就立刻就扑来,肉类价格和粮食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这充分说明已被定价的通胀一但在市场兑现,大规模的通胀就会发生。同时,在通胀预期和利率预期被锁定的情况下,输入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将不可避免。理论上说,消费需求疲弱,商品和服务自然就没有上涨基础,因为通胀会削弱消费,如果是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胀共同推动,最终只会进入企业倒闭,员工失业,消费削弱的恶性循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希望物价涨得慢些,百姓的日子别过得那么苦。
8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7.3%,影响CPI,你怎么看?
我在8月份数据公开之前就提到了这里的问题,现在重新简述一下观点。
8月份CPI数据维持了较高的增速,但是其实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更大问题并不是通胀,反而是通缩压力。
从题目中的提问就可以看得出来,在2.8%的CPI增速当中,食品烟酒的上涨成为了整体CPI增速的主力,其中猪肉上涨了,接近50%,是拉动CPI上涨的重要支撑。
但猪肉的上涨是非周期因素,也就是受到了非洲猪瘟的严重影响。在减去猪肉上涨因素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品价格反而是出现了通缩的态势,这也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表现。
这样我们同时看到了两方面的困难,首先是在通缩压力之下,我们需要更多的刺激,但由于猪肉价格过高,刺激计划很可能更快的推升通胀,使我们的刺激空间减小了。
其次是猪肉作为基础民生,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过高,导致猪肉价格的上升必然会压缩消费空间,使经济增长的动力进一步减小。
食品烟酒,之所以在CPI中占据这么重要的位置,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对于民生影响太过直接。解决的方法目前只能说还在萌芽阶段,首先是对于猪瘟的控制和解决之道,现在疫苗刚在临床实验阶段。其次就是依靠更为精准的刺激计划,将经济增长拉上来,让薪资重新上涨,从而缓解食品烟酒价格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