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到底什么叫知识付费?
我做了几年的咨询、培训、写书,算不算知识付费?你可以算。但如果你算的话,你就没有理解这一波“知识付费”的差异化本质:服务产品化,以及“服务产品化”带来的头部现象。
什么叫“服务产品化”?
过去的圣经是手抄的,欧洲养了1万多誊写师,每人每年抄1200页。这就是服务,因为每一页都凝聚了人类时间。后来古腾堡发明了印刷,解放了人类时间,现在一分钟估计就能印刷1200页。这就是产品。出版,就是誊写的“服务产品化”。
人类曾做过很多教育的“服务产品化”尝试。比如录制讲课的视频,卖DVD。但是,这就失去了教育区别于出版、媒体最重要的特征:互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一旦把课程变成DVD,教育就立刻退化为出版。包括互联网上不温不火的MOOC,微课,都不再是教育,而是出版。
“媒体”呢?
媒体是一种特殊的出版业,都是为了完成内容的传播。出版更强调知识性,媒体更强调传播性;出版要深度,媒体要速度;出版跨越时间,媒体跨越空间。但不管怎样,媒体和出版一样,都已经完成了“服务产品化”,每次交付,凝聚的人类时间越来越低,甚至接近于零。
但是“教育”就很悲催了。出版界因为早已完成“服务产品化”,所以有因写出《哈利·波特》暴富的J·K·罗琳,媒体界因为早已完成“服务产品化”,所以有因主持《奥普拉脱口秀》而暴富的奥普拉。但是教育界,因为几千年来“服务产品化”尝试的失败,只有名气在外,但还必须靠收咸肉为生的孔子。
教育的“服务产品化”。
“在行”是一个尝试。专家资源,线上匹配,线下见面。但“在行”更像一个“滴滴打专家”,只做匹配,人类服务时间一分钟没少。“分答”也是一个尝试。它通过“偷听”的设计,一分钟知识服务结束后,语音秒变产品,广泛收费分享,成为真正的“服务产品化”。
教育的“服务产品化”更深尝试,是各种付费直播课程。比如YY语音的PS直播课程,沪江网的英语直播课程,和现在的“知乎live”。虽然老师付出的时间还是那么多,但直播每多一个在线学生的边际交付时间为零,“知乎live”把“服务产品化”推到了新高度,有机会成就巨星。
------------------------
刘润 | 互联网转型专家,27W+付费学员《5分钟商学院》创始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欢迎关注刘润。
最后,你用过知识付费产品吗?
小时候你做过哪些“憨憨”行为?
答:小时候做过哪些“憨憨”的行为?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三九腊月的一个冬天,再过几天就是春节,这天正好下了一场中雪,我和伙伴商量好了晚八点左右去养貂厂去抓麻雀;麻雀大部分都藏在貂篷的顶端缝隙中,用手电筒照着它的眼睛它不会飞走,貂篷也不是很高,踩个高橙子就能抓到,天空飘着雪花,玩的也很开心。这天我穿了一双白天刚从市场上买回一双高脚棉皮鞋,是准备过年穿的,正好这天下雪,雪又厚,就穿着去了去抓麻雀,谁曾想回家换鞋时,发现鞋子变了颜色,本来鞋是黑色的,怎么变成红色了,仔细一看鞋面扒了一层皮,高腰的地方还是黑色,下边是红色,特别难看,表面就是一层涂料,都笑我傻,太有才了,毎当回想起当年滑稽的场面,仍难忘记那“”憨憨”傻笑。
谢谢关注!
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认为学习要靠天赋,而不是努力和方法?
我是一位教师,二十多年的教学一线工作经验告诉我,一位重点大学的高才生一般“天赋”“努力”和“方法”是同时具备的,并且我认为“天赋”占百分之五十,“努力”占百分之二十五,“方法”也占百分之二十五,当然具有这种比例的人,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容易的事,上课时你可能看不到他们怎么学习,更看不到他们怎么费力,但一到考试时,他却考了前几名。这就是天赋的重要性, 一个有天赋的人,也就是智力好的人,可以用比其他人少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霸。
还有一类人,他们的智力一般,也就是天赋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他们要想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就要付出双倍的努力,这些人也大有人在。并且在一个班级中占的比例还不小,这些人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再多付出一些努力,前途也是光明的。
那么是不是有天赋的人就一定学习好呢,当然不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很多孩子智力非常好,很有学习天赋,但他们却一点都不努力,白白浪费了他们的天赋,最终成为一代人们所说的学渣。
实际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人的“天赋”“努力”每个人都有,只是所占比例不同,再添加一定比例的“方法”就调剂成我们每个人丰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