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瓷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文藏来答】在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中,陶与瓷是不分的,统称为陶瓷,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所以也可以将陶器称为瓷器的母亲。
唐 越窑青釉花口盘 直径17.5cm 成交价:212,400 HKD
由陶到瓷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中国陶瓷的发展经历了泥质或夹砂陶器、白陶器、印纹陶、釉陶(或称原始青瓷)、瓷器几个过程,在这期间,陶器与瓷器一度界限不明,共同齐头发展。
这一现象到了唐代发生了大的转变:瓷器在唐代逐渐从陶器生产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唐 双龙柄盘口壶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现在,人们一般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器的烧造成就。“南青北白”是人们根据瓷器烧造窑址划分出来的说法。
“南青”指的是以浙江绍兴、上虞、余姚一带为代表烧造的青瓷,由于这些地区烧造的青瓷质地精良,用途广泛,所以把上面几个地区的瓷窑通称为“越窑”,之后逐渐形成了越窑体系。在越窑青瓷中,烧造最为极致的当属秘色瓷。
唐 双龙柄盘口壶(局部)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精品之一,是为了进贡朝廷特制的一种精品瓷器,因为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是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秘色瓷最值得称赞的是其釉面“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且釉层特别薄,釉层和胎体结合非常牢固,远观秘色瓷釉面,仿佛无中生水。所以晚唐诗人陆龟蒙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北白”指以河北临城为典型代表的北方白瓷体系,烧制白瓷的地方集中在黄河中游等地方,除河北临城、曲阳外,还有河南巩县、登封、密县,山西浑源、平定,陕西铜川黄堡镇、玉华宫等。
唐 邢窑菱花形洗 直径14.8cm 成交价: 80,500 RMB
邢窑白瓷的兴起,打破了自商周开始有原始瓷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并由此开创了陶瓷青白的两大体系。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在唐代平分秋色,唐代邢窑白瓷的烧造温度特别高,釉面和胎体结合紧密,叩击有声,釉面色白中泛着微青,观之“类雪类银”。
事实上,除了“南青北白”,唐代瓷器还有许多其他品种。从瓷窑遗址调查发掘标本和陵墓出土的瓷器来看,唐代瓷器的品种达到了十余种之多,除了青瓷和白瓷,还有黑釉、酱褐釉、茶叶末釉、釉下彩、加彩、彩绘、金彩、花釉以及搅胎瓷器等。
唐 三彩贴花卉纹凤首执壶 成交价:2725000GBP
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在质量和数量上并驾齐驱,风靡一时,是唐代瓷器的两个主要品种,它们都将单色釉瓷器的烧造发展到了极致,并且为唐以后的瓷器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越窑不仅在唐末烧制除了巅峰之作秘色瓷,而且影响到了宋代众多的窑系;后来产生的各类彩瓷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色彩,且邢窑白瓷作为白瓷的发端,更有着特殊的划时代意义。诸如釉下彩、加彩、彩绘等瓷器品种,则体现着唐代烧瓷工匠对工艺技术和装饰技术的大胆创新和突破。
原文作者:张敏
原文来源:《艺术品鉴》2018年9月刊《承前启后的唐代陶瓷》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唐朝最著名的瓷器是什么?
唐代瓷器素有“南青北白”之说。
南青即指越窑,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唐代的陆龟蒙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以划花为多。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晚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被称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莹润泽,如宁静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绿。
北白指的是邢窑,是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窑瓷场,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窑址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因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
邢窑除烧造白瓷外,还制青、黑、黄釉瓷等产品。而白瓷亦分粗细两种,邢窑白瓷胎质坚实,胎质细洁纯白,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作为护胎釉。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邢窑产品器型规整,制作精致,有碗、盘、钵、托子、杯、砚、盒、瓶、壶、罐等,多为日常用品,均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
"
最早的陶瓷出现在什么时期?
最早的陶瓷,是在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