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到底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你怎么看?
理性和均衡有什么用?
金融市场一直是非理性的,所以同时,也造成了非均衡。所谓均衡理性的前提,就是经济学家认为所有人都会做出自利的选择。比如来股市为了赚钱,那么在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你会去选择买入,但几个高于价值的时候你回去卖出。
但是:
1你怎么知道价值在哪里?实际上很多语境里面,价值就是价格。比如比特币,价值就是价格,你会反推,为什么有这么高的价格,所以是不是他有这个价值啊?所以人脱离了理性。
2信息本身就是不对称的。今天涨停了,为什么?不知道啊!大多数人并不知晓为什么涨停,因为信息不对称。如果你得不到充分的信息,那就会用价格去反推信息。从而导致涨上去了有人追,跌下来了有人割。
综上,一个价值不可知,一个信息不对称。你就是不随波逐流也是很难的。
再来说均衡。均衡就是你不动,敌不动,敌不动,我不动。就比如地球绕太阳,月亮绕地球,虽然太阳系开始的时候他们很剧烈,石头乱飞,但是经历过混沌之后,他们这种格局已经几十亿年均衡下来了。所以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经济存在均衡。因为你一定会选择理性,那么其他人理性的前提下,也会这么选择。
但实际上均衡也是不存在的,因为理性的前提假设不存在。
那么均衡和理性的假设理论有用吗?非常有用:
用处一:听得懂经济学的因果语言。两个人对于现象解释一定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比如水是流动的,太阳光是有热量的。正是有一定的共同认知,你才能去谈科学问题。科学就是这样,比如哥白尼,日心说,我们现在看不对啊,明明还有宇宙。但是在日心说里面他根本性的改变了很多理论的前提。比如上帝造物这个假设前提。这就很有颠覆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推测宇宙规律。所以,理性人和均衡最终是你认知人类行为的重要前提。
用处二:有时候不需要你做任何决策,结果也会是趋同于理性人推测的结果。一群傻子开加油站,有些开山上有些开树林,有些开海边,有些运气很好,开在了公路边。结果其他的傻子都倒闭了,就公路边的发财了。经济学家于是就说,认识理性的。其实这是现象倒推的结果。
综上,理性人和均衡都是假设,都不可能完美达到。但是如美国股市,从1920年的那种混乱,操纵,到如今的业绩主导的投资方式,那也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坏公司股价暴跌,好公司天天抬高,这很符合经济学家们假设的那些因果。但是,他永远不可能完美,在美股,依然有操纵。
消费金融大发展的原因?
消费金融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
数据方向认为,消费金融能够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1. 促进消费是国家战略层面保增长的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以来,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当贸易达到一定体量时,并且美国把中国当作战略对手进行各种打压、贸易战,这时再想通过贸易拉动经济增长,效果越来越不明显。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保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后疫情时期,中国一些城市在放松车牌限号,在拉动家电下乡,在发放消费券,在办购物节,这些都体现了国家战略引导的方向。通过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内生循环,工人有钱赚、企业有利润、国家有税收,整个经济一下就盘活了。
2. 消费金融有广泛的市场空间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收入提高,其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都发生了改变,为消费金融提供了广泛的市场空间。老百姓不再仅仅追求吃包穿暖,而是在文化消费、旅游休闲、运动健康等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需求,年轻人甚至热衷于信用消费、提前消费。有了这样的市场基础,在合法、合理、可控的前提下,进行有序引导,把水引入消费的这个大池子里来,帮助想消费的人有能力进行消费,进而把整个消费市场做大、做强。
3. 互联网消费金融加持
互联网金融,简直就是为消费金融量身定做的,单笔授信额度小,服务方式灵活,满足多样投资需求等。互联网企业运用大数据征信对接多维数据源,降低风控成本,提升审批效率,减少坏账发生率。完美弥补了传统金融的短板。中国互联网优质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360等,几乎都有布局消费场景。
大家对消费金融的未来看好吗?
消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90后”的力量支持。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90后”短期消费贷款超过3万亿,约占2018年短期贷款总规模三分之一。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90后”消费金融发展现状监测报告》指出,“90后”消费群体基数大、接受多元能力强、成长环境经济负担少、消费习惯独特,成为消费金融的主要群体。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五成“90后”月均消费金融额度在5000元以上,超七成“90后”表示未来会继续超前消费。当前大部分“90后”用户已拥有较好履约能力,更追求发展型消费和服务型消费,俨然成为新经济、新消费的驱动力,年轻的消费者将会成为市场争夺战的焦点。
未来,“90后”消费需求将细化升级,消费金融场景应用更加多样化,如何做好超前消费风险控制工作是打造良性消费金融生态的重要关键点。
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8年中国短期消费贷款规模(该数据不包括房贷)不断上涨,以2017年短期消费贷款的增长率最高,高达38.3%。2018年,中国短期消费贷款的增幅有所下降。中国“90后”消费群体的成长,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未来消费比例增长。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90后”短期消费贷款超过3万亿,约占2018年短期贷款总规模三分之一。中国“90后”已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日渐提升。
数据显示,购物是“90后”消费的主要场景,占总比重的53.5%。餐饮(13.6%),娱乐(9.4%)和住宿(9.2%)也是重要的消费场景。中国“90后” 成长于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中,消费的主要场景集中在物质文化消费领域。
数据显示,2018年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20-29岁的用户即“90后”用户所占比例分别为24.0%和21.0%。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以2018年应届生平均薪资5429元计算,第一批95后一出校门就平摊了人均10万元的债务。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导致“90后”消费借贷规模庞大的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小众消费”风尚兴起,消费观念多元化,追求即时享乐。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90后”受访网民通过线上推广了解消费金融主要有两种方式:24.4%的网搜平台和22.6%的微博微信等渠道。他人推荐中有20.5%是熟人推荐,20.0%为商家推荐。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90后”相较于他人推荐更倾向使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相关消费金融的产品信息。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中国“90后”消费金融用户使用情况中,用于网购场景占比51.3%,线下日常消费场景占比40.0%。消费金融之于中国“90后” 日渐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90后”消费金融月均可用额度分配较为均匀。其中额度在3001元-5000元用户占比达24.8%。超五成“90后用户”月均可用额度在5000元以上,未来随着“90后”用户履约能力逐步提高,个人消费额度有望持续上涨。
查阅更多报告内容请前往:
艾媒报告 |2019中国“90后”消费金融发展现状监测报告 http://report.iimedia.cn/report.jsp?reportId=36299&acPlatCode=IIMReport&iimediaId=6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