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的构造与原理,助听器工作原理和结构?

助听器是一个电声放大器,将微弱的声音扩大到适应人耳需要的强度。助听器主要由传声器(麦克风)、放大器、受话器、电池、各种音量、音调控制旋钮等电声学器件组成。声源 输入换能器 放大器 输出换能器 人耳传声器 耳机输入换能器由传声器(麦克风)、磁感应线圈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将输入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至放大器。放大器将输入电信号放大后,再传至输出换能器。输出换能器由耳机或骨导振动器构成,其作用是把放大的电信号由电能再转为声能输出。电源是供给助听器工作能量不可缺少的部分。传声器(麦克风):是将机械声能转换成模拟弱电流的转换器,即接受声音并把它转化为电信号形式。麦克风按材料可分为三种即电磁麦克风、压电麦克风、驻极体麦克风,他们各具体点,目前广泛使用的是驻极体麦克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助听器技术的发展,根据麦克风方向性功能不同,又出现了以下几种麦克风:

1、全向性麦克风:可感受到所有方向上的声压变化,且在各个方向上收到的声音强度是一样的,与麦克风和声源间的相对位置无关。

2、单一麦克风实现指向性:为了帮助听力障碍者听清前方谈话者的声音,可以将麦克风设计成具有指向性,其对前面传来的声音比对后面传来的声音敏感。

3、双麦克风实现指向性:它采用前后两个麦克风进行定向处理,同样后侧麦克风获得的声信号需延迟,以保证与前麦克风接收到得后方信号同时到达。再将前麦克风信号减去后麦克风信号,这样保留前面的声音信号即得到指向效果。放大器是将传声器转换好的弱电信号的电压予以放大。助听器中的放大器体积不大,特别是在耳背式和耳内式助听器中非常小。在集成电路出现前,放大器由分立元件组成,如:晶体管、电阻和电容。集成电路是用光化学处理方式在半导体芯片上将非常小的元件、组件集合堆积在一起。从电路图上看到的放大电路与实际看到的放大器有很大的区别。由于要将大量的元件放置在有限的地方,通常这些元件被焊在电路板上

"

助听器的构造与原理,助听器工作原理和结构?

话筒是什么原理呢?

话筒是什么原理?

答:话筒的学名叫传声器。它是将一种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声→电转换器件,其中外形如图1一1所示;传声器的文字符号用“B”或“BM”表示,其电路图形符号则如图1一2所示。
助听器的构造与原理,助听器工作原理和结构?

传声器的分类主要有动圈式、电容式、压电式、驻极体式等等。

下面先说一下动圈式传声器。
助听器的构造与原理,助听器工作原理和结构?

动圈式传声器(也叫电动式传声器),它的主要结构与特点;它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声器,它由永久性磁铁、音膜、音圈、阻抗匹配变压器等构成,并且音圈被放置安装在磁铁间隙中间,音膜上粘有一个圆筒形的音架。

当人对着传声器讲话时,音膜受到声波的影响而产生振动,此时音圈做出切割磁力线的运动,于是在音圈上便产生了感应电压。该感应电压经过阻抗匹配变压器后,即提高了传声器的灵敏度又满足了与功率放大器的阻抗匹配。通常情况下输出变压器的二次侧有高阻抗输出和低阻抗输出,具体采用哪种接法应该根据功率放大器的输入阻抗而定。

动圈式传声器的主要优点是音质较好、结构简单、稳定性强、噪声系数小、动态范围大、使用方便等等。但是由于动圈阻抗较小,不易与功率放大器匹配,因此一个阻抗匹配变压器即可以实现阻抗变换,使传声器的输出阻抗达到大约200Ω欧姆。

驻极体话筒(驻极体传声器),如图1一3所示
助听器的构造与原理,助听器工作原理和结构?

上图为驻极体传声器的结构示意图。它由外壳、内前壳、金属环、驻极体振动膜、衬圈、金属极板、垫圈、场效应晶体管、后内壳、输出线而组成。

驻极体式传声器由声电转换和阻抗变换这两个部分完成。其中声电转换是在驻极体振动膜上实现的,它将一定频率、振动幅值的声音信号转换为同频率、相应幅值的电信号。振动膜的输出阻抗很高(大约为几十MΩ兆欧),此时它无法与功率放大器匹配,故需要降低传声器的输出阻抗,这个可以通过场效应晶体管来实现,通过场效应管后的输出阻抗大约为1KΩ欧姆。

驻极体式传声器的优点是体积小、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因此它常在录音机、电话、声控设备中广泛采用。

以上简单的介绍了两种使用较广泛的传声器,其他类型的传声器就不一一介绍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知足常乐于上海2018.7.2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