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有什么区别
这里的关系型和非关系型,主要是数据存储格式的区别,我们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有Mysql、Oracle、DB2、SQL Server等,都是通过关系模型来组织数据,也就是二维表格模型。
而非关系型数据库,就不是按照这个二维表格来存储数据了,例如Redis是使用键值对(key-value)来组织数据,MongoDB是采用BSON的格式(可以想象成JSON);并且不局限于固定的结构。
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有你没有,二者选其一,通常都是配合起来使用的。
各自的优缺点
- 关系型数据库,容易理解,使用方便(通过SQL语言操作),易于维护;但是因为数据在磁盘上存储,I/O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瓶颈,如果在高并发的场景下,性能降低的很快;另外,对于关系型数据库,当单表数据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表的操作效率也会很低;表结构固定,当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对表结构的扩展会是灾难性的。
- 非惯性数据库因为数据结构的“随性”,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字段,关系型数据习惯设计成多张表,然后通过表关联查询,而非关系型数据库(文档性)会把所有字段放到一个集合中,避免多表的关联。不过缺点也非常明显,“随性”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单集合有好处也有坏处,没有完整性约束,对于复杂的业务场景支持比较差。
至于MongoDB和Redis怎么选择,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适用场景也不同
- Redis的数据存储格式是key-value,支持持久化、 支持事务,经常用于缓存、高并发下的读写(计数器、最新列表、秒杀),因为单线程的机制也会用于分布式锁。
- MongoDB的数据存储格式为BSON(类似于JSON),支持快速读写,特别是大吞吐量的写操作;如果表结构不明确,未来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非常适合使用MongoDB。
- 架构中可以同时包含关系型数据库、Redis和MongoDB,各司其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