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拼音注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音原文一对一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拼音注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①,廉 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②,拜③为上卿④,以 勇气闻⑤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⑥缪贤⑦ 舍人⑧。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⑨。秦昭王⑩闻之,使 人遗(11)赵王书,愿以(12)十五城请易(13)璧。赵王与大将 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14)见 欺(15);欲勿予,即(16)患(17)秦兵之(18)来。计未定,求人可 使报(19)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 “何以(20)知之?”对(21)曰:“臣尝有罪,窃计(22)欲亡走 燕(23)。臣舍人相如止(24)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 语(25)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26),燕王私握臣手 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 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7),故燕王欲结于君(28)。 今君乃(29)亡赵走燕(30),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 束君归赵(31)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32)请罪,则幸得 脱(33)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34)臣。臣窃以为其 人勇士,有智谋,宜(35)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 寡人(36)之璧,可予不(37)?”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 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38)?”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39)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 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40),宁许(41)以(42)负秦曲(43)。”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44)无人,臣愿奉(45) 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46)完(47)璧归 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48)入秦。

秦王坐章台(49)见(50)相如。相如奉璧奏(51)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52)美人(53)及左右(54),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55)前(56)曰:“璧有瑕(57),请 指示王。”王授(58)璧。相如因(59)持璧却立(60),倚柱,怒 发上冲冠(61),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62)至 赵王,赵王悉(63)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64)其强,以 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 布衣之交(65)尚(66)不相欺,况(67)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 逆(68)强秦之欢(69),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70)五日, 使(71)臣奉璧,拜送书(72)于庭(73)。何者?严(74)大国之威 以修敬(75)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76),礼节甚倨(77),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 城邑,故臣复(78)取璧。大王必欲急(79)臣,臣头今与璧 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80)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 璧,乃辞谢(81),固请(82),召有司(83)案图(84),指从此以往 十五都(85)予赵。

相如度(86)秦王特(87)以诈(88)佯为(89)予赵城,实不可 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90)宝也,赵王 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 斋戒五日,设(91)九宾(92)于廷,臣乃(93)敢上(94)璧。”秦王 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95)相如广成 传舍(96)。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97)不偿城,乃使其从 者衣褐(98),怀其璧,从径道(99)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100)赵使者 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101)以来二十 余君(102),未尝有坚明约束(103)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 而负(104)赵,故令人持璧归,间(105)至赵矣。且秦强而赵 弱,大王遣一介之使(106)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 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107)汤镬(108)。唯(109)大 王与群臣孰(110)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111)。左右或(112)欲引相如 去(113),秦王因(114)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 秦赵之欢。不如因(115)而厚遇(116)之,使归赵。赵王岂 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17)?”卒(118)廷见(119)相如,毕礼而 归之(120)。

相如既(121)归,赵王以为贤大夫(122),使不辱于(123)诸 侯,7相如为上大夫(124)。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125)秦伐赵,拔(126)石城(127)。明年(128)复攻赵,杀 二万人。秦王使使者(129)告赵王,欲与王为好(130),会于 西河(131)外渑池(132)。赵王畏秦,欲毋行(133)。廉颇蔺相如 计(134)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 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135)曰:“王行,度道里(136)会遇 之礼(137)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 子为王,以绝秦望(138)。”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139),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140),请奏 瑟(141)。”赵王鼓瑟。秦御史(142)前(143)书曰:“某年月日,秦 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 闻秦王善为(144)秦声(145),请奉(146)盆缻(147)秦王,以相娱 乐。”秦王怒,不许。于是(148)相如前进(149)缻,因跪请秦 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150),相如请 得(151)以颈血溅大王(152)矣!”左右欲刃(153)相如,相如张目 叱(154)之,左右皆靡(155)。于是秦王不怿(156),为一击缻。 相如顾(157)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 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158)。”蔺 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159)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160),终不能加胜于赵(161)。赵亦盛设兵 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162),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 颇之右(163)。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 相如徒以口舌为劳(164),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165)贱 人(166),吾羞,不忍(167)为之下!”宣言(168)曰:“我见相如,必 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169)。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不欲与廉颇争列(170)。已而(171)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 引(172)车避匿(173)。

于是舍人相与(174)谏(175)曰:“臣(176)所以去(177)亲戚而 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178)也。今君与廉颇同列(179),廉 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180)。且(181)庸人尚(182) 羞之(183),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184),请辞去。”蔺相如 固(185)止之,曰:“公(186)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87)?”曰:“不 若(188)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辱其群臣。相如虽驽(189),独(190)畏廉将军哉?顾(191)吾念 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19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 国家之急而后私仇(193)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194),因宾客(195)至蔺相如门谢 罪,曰:“鄙贱之人(196),不知将军(197)宽(198)之至此也!”

卒(199)相与欢,为刎颈之交(200)。

【注释】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前283年。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的儿子,赵 国第七个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前298—前266)。

②阳晋:齐邑,在今山东郓城西南。别本多作晋阳,误。晋阳在今 山西,原属赵国,非从齐国攻取得来。

③拜:授予官职。

④卿:周天子及诸侯所属高级官职的通称,分上、中、下三级。上 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⑤闻:闻名,出名。

⑥宦者令:宦官的首领。

⑦缪(miào)贤:宦者令的姓名。

⑧舍人:门客。战国时,贵族或官僚家里常养着一些食客。

⑨和氏璧: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含有玉的石块),献给 楚厉王。厉王派玉工鉴别,说是石。厉王以为他诈骗,截去他左足。 武王立,他又去献璞玉,玉工仍说是石,再截去他的右足。文王立,卞 和抱着璞玉在山中号哭。文王知道后,派玉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曰 “和氏璧”。事载《韩非子·和氏篇》。和氏璧具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 视之色白的变彩特征,据今地质专家考实,其产地在神农架海拔三千 米高处的板仓坪、阴峪海地带。今月光石与其相吻合。

⑩秦昭王:即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前306—前251)。

(11)遗(wèi):送。

(12)以:用。

(13)易:交换。

(14)徒:白白地。

(15)见欺:被欺。见,被。

(16)即:则,就。

(17)患:忧虑,担心。

(18)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9)使报:出使答复。

(20)何以:即“以何”。

(21)对:下对上的回答。

(22)窃计:暗中打算。窃,谦词。

(23)亡走燕:逃到燕国去。亡,逃。走,跑。

(24)止:劝阻。

(25)语(yù):告诉。

(26)会境上:在赵燕两国的边境上相会。

(27)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幸,得宠。于,表被动。

(28)结于君:同您结交。于,介词,同,跟。

(29)乃:却。

(30)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为从赵国逃跑,投奔到 燕国。

(31)束君归赵:捆绑您送回赵国。束,绑缚。

(32)肉袒(tǎn)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脱去上 衣,露出肩膊。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犯人的刑具。质,同“锧”。承斧的 砧板。《汉书·项籍传》颜师古注:“质,谓砧也。古者斩人,加于砧上 而斫之也。”

(33)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

(34)赦:免罪。

(35)宜:应该。

(36)寡人:寡德的人,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37)不(fǒu):通“否”。

(38)奈何:怎么办。

(39)曲:理亏。

(40)均之二策:衡量比较予璧不予璧两个计策。均,同“钧”,权衡, 比较。之,这。

(41)宁许:宁可。

(42)以:表目的的连词。

(43)负秦曲:使秦担负理亏的责任。负,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 用法。

(44)必:倘若,假如。表假设关系。

(45)奉:同“捧”。

(46)请:动词,仅表示谦逊的语气。

(47)完:使动用法,使璧完好无缺。

(48)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9)章台:秦离宫中的台观之一,故址在今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角的 渭水边。

(50)见:召见。

(51)奏:进献。

(52)传以示:传给……看。以,连词。

(53)美人:指妃嫔。

(54)左右:指侍从人员。

(55)乃:副词,就。

(56)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57)瑕(xiá):玉上的小斑点,疵病。

(58)授:交,给。

(59)因:于是。

(60)却立:倒退几步站立。却,退,这里指后退几步。

(61)怒发上冲冠:头发因怒竖起,顶起帽子。形容极其愤怒,这是夸 张的说法。

(62)发书:写信。

(63)悉:副词,全,都。

(64)负:凭借,依仗。

(65)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古代平民以麻布、葛布为衣,故 称。布衣,平民。

(66)尚:尚且。

(67)况:何况。

(68)逆:违背,触犯。

(69)欢:欢心。

(70)斋戒:一种礼节,古人在举行典礼或祭祀之前,须先沐浴更衣, 不喝酒,不吃荤,静居戒欲,以示虔诚庄敬,称斋戒。

(71)使:派遣。

(72)书:国书。

(73)庭:通“廷”,朝廷。

(74)严:尊重,形容词用作动词。

(75)修敬:表示敬慕。修,修饰。此谓斋戒、拜送、修敬,皆是临时设 辞,以斥责秦王的倨傲态度。

(76)列观(guàn):一般的宫殿,此指章台。观,建筑物的一种。秦对 赵使不尊重,故不在朝廷接见。

(77)倨(jù):傲慢。

(78)复:又。

(79)急:逼迫。

(80)睨(nì):斜视。

(81)辞谢:婉言道歉。

(82)固请:坚决请求。

(8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 司,此指专管国家疆域图的官吏。

(84)案图:查明地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85)都:城。

(86)度(duó):估计,推测。

(87)特:只,只是,不过。

(88)诈:诡计。

(89)佯(yáng)为:假装作。

(90)共传:公认。

(91)设:安排。

(92)九宾:古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史记集解》引韦昭曰:“九宾 则《周礼》九仪。”朝会大典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迎宾客上殿。宾,同 “傧”。傧相即赞礼官。

(93)乃:才。

(94)上:献上。

(95)舍:动词,安置,留宿。

(96)广成传(zhuàn)舍:宾馆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97)决负约:必定违背信约。决,必定。

(98)衣(yì)褐(hè):穿上粗麻布短衣。意思是装作平民。衣,动 词,穿。

(99)径道:便道,小路。

(100)引:延请。

(101)缪公:即秦穆公,秦秋五霸之一。缪,同“穆”。

(102)二十余君:秦从缪公起开始强大,到昭王共二十二君。

(103)坚明约束:坚守信约。坚、明,都作动词,坚守、恪守。约束,名 词,盟约。

(104)负:辜负,对不起。

(105)间(jiàn):间道,小路。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的意思。

(106)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使臣。

(107)就:动词,接近,承受。

(108)汤镬(huò):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汤烹煮犯人。汤,热水,开 水。镬,古代煮食物的一种大锅。

(109)唯: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

(110)孰:同“熟”,仔细。

(111)相视而嘻:面面相觑(qù)发出惊呼的声音。嘻,动词,发出惊怪 之声。

(112)或:有的。

(113)引相如去:拉相如离开(朝廷加以处治)。引,牵,拉。

(114)因:就,于是。

(115)因:由此,趁势。

(116)厚遇:好好招待。厚,优厚。遇,招待,款待。

(117)邪:通“耶”,表反问语气,吗。

(118)卒:终于。

(119)廷见:在朝廷上正式接见。

(120)归之:使之归,送相如回去。归,使动用法。

(121)既:已经。

(122)大夫:官名,分上、中、下三等。相如奉命使秦,按照当时外交上 的通例,当已取得大夫之衔。

(123)于:介词,被。

(124)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

(125)其后:指公元前281年,即赵惠文王十八年。

(126)拔:攻下,夺取。

(127)石城:赵国地名,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128)明年:第二年。

(129)使使者:派遣使者。

(130)为好:和好,结好。

(131)西河:黄河以西,指今陕西渭南地区黄河以西之地。

(132)渑(miǎn)池:战国时韩邑,后属秦,即今河南渑池。故治与渑池 水发源处南北相对,渑池在西河之南,就赵国的方位而称“外”。渑池 之会,时在赵惠王二十年(前279)。

(133)欲毋(wú)行:想不去。毋,不要。

(134)计:商议。

(135)诀(jué):辞别,告别。

(136)道里:行程。

(137)会遇之礼:相见会谈的仪式。

(138)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奢望。绝,断绝,打消。秦望,指秦国可能 扣留赵王做人质,进行要挟。

(139)酣:酒喝得很畅快。

(140)好(hào)音:爱好音乐。

(141)奏瑟(sè):弹瑟。下文“鼓瑟”同。鼓,弹奏。瑟,同琴相似的一 种乐器,通常有二十五弦。

(142)御史:战国时的史官,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

(143)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144)善为:擅长演奏。善,长于。为,这里是演奏的意思。

(145)秦声:秦国乡土乐曲。

(146)奉:献。

(147)盆缻(fǒu):均为瓦器。缻,同“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歌唱 时,常击缻为节拍。《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缶者,瓦器,所以盛酒 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 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148)于是:在这个时候。

(149)进:献。

(150)五步之内:言距离近。

(151)请得:请求许可。本是委婉之辞,此处表示态度强硬。得, 能够。

(152)以颈血溅大王:拿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意谓跟秦王拼命。

(153)刃:刀锋,此意为杀。

(154)叱:大声呵斥。

(155)靡:倒退,吓倒。

(156)怿(yì):高兴,喜悦。

(157)顾:回头。

(158)寿:动词,向人敬酒或献礼、祝福。

(159)咸阳:秦国都,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160)竟酒:酒宴完毕。

(161)加胜于赵: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胜,致胜。加, 动词,致。

(162)既罢:会晤已经结束。

(163)右:上。秦汉以前,席位以左为尊,职位以右为尊。

(164)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因为能说会道立了功劳。徒,只,不过。 口舌,言语。

(165)素:向来,本来。

(166)贱人:指相如出身微贱(指蔺相如为宦者令的舍人)。

(167)忍:忍受,甘心。

(168)宣言:对外扬言。

(169)会:碰面。

(170)争列:争位次的上下。

(171)已而:不久,过些时。

(172)引:牵,拉,引申为掉转。

(173)避匿(nì):躲避。匿,回避。

(174)相与:共同,一起。

(175)谏:下对上的劝告。

(176)臣:秦汉以前表示卑谦的通称,对方不一定是君主。

(177)去:离开。

(178)高义:高尚的品德。

(179)同列:指二人同为上卿。

(180)殊甚:太过分。殊,很,极。甚,过分。

(181)且:连词,尚且,表让步假设。

(182)尚:还,也。

(183)羞之:以之为羞。羞,意动用法。之,代词,指蔺相如竭力躲避 廉颇的做法。

(184)不肖:不才。

(185)固:一再,坚决。

(186)公:敬称对方之词。

(187)孰与秦王:与秦王比哪一个(厉害)。孰与,意为“何如”。 比……怎么样。孰,谁,哪一个。

(188)不若:不如。

(189)驽(nú):劣马,比喻庸碌无能。

(190)独:难道。

(191)顾:但是。

(192)不俱生:不共存,谓必有一死。

(193)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即“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

(194)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鞭打责罚。荆,灌木名,古代常用其 枝条做成刑杖。

(195)因宾客:通过自家的宾客引导。因,通过,经由。宾客,指门客。

(196)鄙贱之人:鄙陋卑贱的人,自责之词。

(197)将军:当时上卿职兼将相,故蔺相如也可称将军。

(198)宽:宽容。

(199)卒:终于。

(200)刎(wěn)颈之交:即生死之交。刎颈,割头。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拼音注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音原文一对一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音原文一对一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解?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曾经带领赵军,打败当时最为强大的秦军。

蔺相如是赵国的文臣,曾经陪同赵王去渑池,与秦王会面。在这次会议上,蔺相如强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保存了赵国的和氏璧免落秦王之手,维护了赵国的脸面,被秦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处处寻机为难蔺相如。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团结,处处相让。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

蔺相如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成语均出自本篇。

联播蔺相如列传全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