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朝婉约派词人代表,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 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写诗作文要为时代发声,反映社会现实。李清照的诗词不但反映出其一生坎坷的经历,也将宋朝积弱的朝廷、腐败懦弱的官场彰显得淋漓尽致。
一、少女时期
李清照出生官宦人家,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大文豪苏轼的学生,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受家庭浓郁的文化气息熏陶,才华横溢。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上片通过描写少女荡完秋千的神态,以及薄汗浸纱衣。引出无限遐想,将娇憨少女的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其分的勾勒出来。下片通过描写少女荡完秋千,正疲惫慵懒时,乍见陌生翩翩美少年。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出来。
整首词将一个无忧无虑的纯情少女形象刻画得鲜明又生动。通过少女安逸的生活。反映出虽然北宋时期因杯酒释兵权后,重文轻武导致军事军事力量较弱,但宋朝重视商业,经济繁荣。所以宋朝没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只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醉生梦死的乐观、繁华。
二、婚后分离时期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18岁的李清照嫁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婚后因政治原因,常年与丈夫分离两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一剪梅》、《醉花阴》: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李清照通过描写四周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所谓触景生情,为后面独自泛舟,又期盼丈夫赵明诚的书信,以解相思之苦。作铺垫。下片承上启下,借景抒情,将自己对丈夫爱不得、离别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片通过描写“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本应亲人团聚,然而词人却是孤枕难眠,亲人(赵明诚)却不在身边。下片通过描写重阳佳节词人独自一人饮酒、赏菊。用人比黄花瘦烘托一种凄清的环境。
这两首词既写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分居两地,相互牵挂的愁思,也反映出北宋末期,虽然经济繁荣,但北宋政治腐败,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加之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增加百姓负担,加之各级官员层层盘剥,导致百姓多愁苦,且民怨极重。
三、金兵入侵时期
金兵入侵时期,北宋灭亡。这时期积弱的宋朝当权者消极抵抗、委曲求全,其夫赵明诚亦弃城而逃。李清照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态度。写下《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通过赞美项羽宁死不过乌江,不忍辱偷生的英雄情怀,对比其丈夫赵明诚和南宋统治者偏安苟生、委曲求全的懦夫行径。短短20字也抒发李清照的人生态度,活着要为国建功立业,决不能贪生怕死而苟且偷生。死要为国捐躯,轰轰烈烈。同时也将南宋朝廷的积弱、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出来。
四、颠沛流离时期
自金兵入侵后,李清照南渡,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金兵南下,词人李清照南渡以后。通过描绘秋景,抒发自己经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凄凉生活,表达出李清照当时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流离失所,朝廷无力。李清照通过写自己的无助与彷徨,也反映当时初立的南宋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内社会动荡、人心思变,外有金兵压境的无奈与愁思。同时反映出国强则民安,国破则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