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诗句最出名诗句(菊花诗句古诗大全)

梅兰竹菊,被中国古代文人称作“四君子”,是古代读书人感物喻志的象征,成为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宋人爱梅,咏梅的诗词最多最好;唐人爱菊,咏菊的诗最为出彩,尤其是中晚唐诗人的咏菊诗,而黄巢的咏菊诗在所有的咏菊诗中别具一格。

菊花诗句最出名诗句(菊花诗句古诗大全)

1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陶渊明爱菊,他的《饮酒》诗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归去来兮辞》中说:“三径就黄,松菊犹存”,自此以后,菊花就成为洁身自好的隐士的象征,北宋周敦颐在他的《爱莲说》中说:“菊,花之隐逸者也”。

从诗中可以看出,元稹也爱菊,他在房子周围种了很多菊花,到了秋天,菊花一丛一丛地开放,他的房子就被丛菊包围起来,他就在篱笆旁边,走来走去,尽情欣赏开放的菊花。诗人为什么喜爱菊花呢?因为菊花是在其他的花都开放以后,它才一花独放,这是菊花的独特之处,它不在春光明媚的季节与桃李争奇斗艳,它忍受着秋风霜露释放芳华。

元稹的《菊花》诗,当有一种人生的思考和寄托在其中吧。

菊花诗句最出名诗句(菊花诗句古诗大全)

2 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菊花无论是暗暗淡淡的紫色,或者温润娇艳的黄色,都是那么令人赏爱,它曾在著名隐士陶渊明的东篱边开放,也曾在被誉为“江左之秀”的罗含的庭院中吐露清香。菊花能够承受寒凉的秋露,可是却害怕夕阳的来临,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的秀色和清香终将逝去。它愿意被酿成菊花酒,装在精美的鹦鹉杯中,被坐在白玉堂中的人饮用。

李商隐的《菊花》通篇托物寓意,他用菊花的秀色和清香隐喻自己的才能,用“重露”隐喻自己仕途的蹭蹬坎坷,用“怯残阳”隐喻自己年岁老大、不为世用的担忧,用“升君白玉堂”隐喻被人赏识和重用的期望,满满的身世之感。

菊花诗句最出名诗句(菊花诗句古诗大全)

3 郑谷《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与唐代达官贵人喜爱的牡丹相比,自然是一种低贱的花种,那些有身份的公子王孙把菊花视同蓬蒿,根本不放在眼里。然而,菊花还是有人喜爱的,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于鬓上。在秋风霜露中,池岸边飘荡着菊花的清香。

诗人说,菊花虽然生长在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芳香沁人心脾,而瓦松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的瓦檐处,虽然处在高处,却没有半点用处。

郑谷是唐末诗人,唐僖宗时中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郑谷身为寒士,官职低微,其《菊花》诗以菊花自喻。

也许其曾遭遇过别人的鄙视和白眼,尽管如此,郑谷表示,自己还是要洁身自好,绝不做攀附权贵、追名逐利的无耻无用之人。

菊花诗句最出名诗句(菊花诗句古诗大全)

4 黄巢《题菊花》《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的诗写得很有气魄,有一种不同于一般文人的自信、自负的气魄,和元稹、李商隐、郑谷诗中的寓意和寄托很不一样。

《题菊花》诗中,写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尽管它清香四溢,但“蕊寒香冷”,自然没有蝶来光顾,一种生不逢时、无人赏识的落寞之感隐喻其中,“青帝”为司春之神,“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是希望菊花和桃花有同等的机会,能绽放自己的光彩。

有人在写此诗的鉴赏文章时,这样说:

“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对于《菊花》诗中的“我花”,他说:“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说黄巢把菊花赋予“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

我认为这是对黄巢两首菊花诗的过度解读,黄巢虽然不同于一般的文人,诗中寄托的感情也不同于其他菊花诗中的文人的清高,但黄巢绝对不同于上世纪有明确奋斗目标的革命家。

据《新唐书 黄巢传》的介绍,黄巢祖上世代以卖盐为生,家中颇有些钱财,本人会一些“击剑骑射”的武艺,也读过一些书,家里养了一些胆子大不怕死的亡命之徒。尽管如此,黄巢也不是天生就要造反的人,他还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混个一官半职。可惜,在他生活的晚唐,想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实在是艰难,朝中无人难做官。

所以,他的《题菊花》说:“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只不过是期望和其他的人一样能公平竞争,他的《菊花》诗写于落第之后,只不过是说,如果他能科举及第,他一定有超乎他人的才能,释放出卓绝的能量。

《旧唐书》和《新唐书》黄巢的本传中说,王仙芝、黄巢起义的诱因是连年发生灾荒,老百姓无以为生。而且王仙芝和黄巢起义军在和朝廷对战的过程中,都曾希望朝廷能授予他们官职,只不过他们提出的要求,在统治集团的成员看来有点高,不想满足而已,所以黄巢最后才打到了长安,建立了大齐,再后来,在官军的围剿下,黄巢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

黄巢的军队在打入长安后,曾散给穷苦百姓一些钱物,但在他们被朝廷围剿、情况危急的时候,也曾“俘人而食,日杀数千”,所以说黄巢是要想“建立农民革命政权”是不符合实际的,历史还没有发展到那样的阶段。

黄巢起义也符合中国古代造反者的常见路数:“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结语

黄巢在落第后写《菊花》,并不意味着黄巢当时就想起义造反,他起义造反是时势发展的结果。不能因为黄巢后来成为起义领袖,就把他的《菊花》诗解读成造反诗,“百花杀”的意思是菊花开放的颜色和“冲天香阵”使其他花黯然失色,“满城皆带黄金甲”中的“黄金甲”是整个长安城中到处开满黄色的菊花,而不是说城中到处是身披“黄金战甲”的士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