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简介50字
1、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2、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3、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4、王昌龄一生创作将近200首诗作,留下来的有181首。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七绝七十四首占盛唐的绝句的六分之一。有《王昌龄集》留世,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诗格》翻译
诗论修辞论—王昌龄《诗格》
这本两书,《唐书·艺文志》有记载:“王昌龄《诗格》二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也说:“《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唐王昌龄。”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原书有《格致丛书》中收的王昌龄《王少伯诗格》、《诗中密旨》,顾龙振《诗学指南》中的王昌龄 《诗格》、《诗中密旨》,以及日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中所收录王昌龄《诗格》的一部分。根据今人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七势》《六义》,南卷《论文意》俱引王氏说”。
至于王昌龄《诗格》、《诗中密旨》的真伪问题,我们采用王利器、罗根泽的说法:《文镜秘府论》中所引应视为真本,而其它书中所载则“假中有真”。可惜我们不能见到遍照金刚所收《诗格》的全书。我们将上述见到的王昌龄《诗格》、《诗中密旨》中所论修辞部分加以整理,认为它可以称为我国最早的综论诗论修辞的著作。钟嵘《诗品》虽早在南北朝即已问世,但它是专门品藻诗人作品风格方面的著作。
而王昌龄《诗格》则在修辞理论,字句修辞,修辞手法及凤格等方面均有论述。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虽然所记尚较简略,但早在8世纪,我国既能有此诗论修辞,可谓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不仅对日本人学汉诗作出贡献,而且在我国也受到人们喜爱。遍照金刚曾说沪王昌龄《诗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之边,偶得此书,古诗格等虽有数家,近代才子,切爱此格。”昌皎然《诗式》一书论修辞内容亦颇丰富,但时间却在它之后了。
(一)修辞与诗的三境
王氏《诗格》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所谓物境,即“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镜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所谓情境,即“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所谓意境,即“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氏所说的三境,从构思创作的过程看,强调要源于生活,对自然景物要有所体验,申之于心,处身于境”,重视喜怒哀乐感情的体验及形象思维、艺术想象力的发挥等。
而从修辞的角度看,所强调的表达物境,以写山水诗为例,要求得其“形似”,即描绘得要维妙维肖。这与他在另一处所说的“目睹其物,即人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言其状,须似其景。”。意思是相通的。至于表达情境、意境,则要求“深得其情”,“得其真”,即描写的情与事要真实、自然,具有使人感动、引人共鸣的艺术魅力。
(二)修辞与诗的宗旨
王氏《诗格》认为诗有三宗旨:立意、有以、兴寄。所谓“立意”,就是要遵照“风、雅、比、兴、赋、颂,六义。所谓“有以”,指要有所褒贬。所谓“兴寄”,指应有所寄托、讥讽。可见王氏很重视诗要有宗旨、有内容,不能言之无物、无意。而诗的语言文字则必须表达诗的宗旨。如王氏所举王仲宣《咏史》:“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他认为“此一以讥曹公杀戮,一以许曹公。”有所褒贬。再如王氏举王仲宜诗:”猿猴临岸吟”,他认为“此一句讥小人用事”,这是有所兴寄。
王昌龄生平简介
1、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2、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3、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王昌龄的代表作
1、王昌龄代表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芙蓉楼送辛渐》、《长信宫词》、《闺怨》。
2、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3、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4、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5、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嫔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王昌龄的简介
1、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2、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3、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4、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年)756年冬到757年十月之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