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共几篇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由汉朝刘向编订,但此书的原作者不详。刘向因此书所记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君王拟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战国策》为国别体,全书按东周国、西周国、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说客们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纵横家的政治策略与辩论技巧,也可说是合纵与连横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库全书之中为史部。
战国策作者
1、作者是刘向。
2、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长安,籍贯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
3、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4、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5、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
6、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1、《战国策》和《左传》等是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的代表。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3、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4、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反璞归真: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释义:璞,指含玉的石头,亦指未雕琢过玉;真,指事物的本质、本性。人若能像璞那样回到其本来的自然形态,恢复其纯真的本来面目,便终身都不会受到毁誉羞辱。挥汗如雨:出处《战国策·齐策一》: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释义:挥,洒,泼。形容人多。用手抹汗,汗洒如雨,亦形容出汗多。狡兔三窟:语出《战国策》名篇《冯谖客孟尝君》: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句意为: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之危险,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之人,不可高枕无忧。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释义:门口与庭院像市场一样,借以形容交际来往之人较多,较为热闹。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释义:比喻出问题之后想办法补救,可防止继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