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哪?作者是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宿建德江》,作者是唐代的孟浩然。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全诗为:
移 舟 泊 烟 渚,
日 暮 客 愁 新。
野 旷 天 低 树,
江 清 月 近 人。
[注释] (1)建德江:即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县附近的一段江面。(2)烟渚(zhu主):指傍晚雾气笼罩着的江中小洲。(3)客愁新:是说在这苍茫暮色中,明显地、格外地感到客中的愁绪。新,显豁鲜明的意思。(4)野旷:四野空旷。天低树:是说空旷的四野,远远望去,天比树还低。(5)月近人:因江水清澈,月映江中,人在船上俯身而望,似觉月亮在向人亲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文+诗人+题目)
宿建德江①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日暮客愁新。③
野旷天低树,④江清月近人。⑤
【注释】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的一段,在今浙江省境内。
②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
③客:指诗人自己。
④野旷:原野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⑤月近人:水中映照的月影在向人靠近。
【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旅途中船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是一首即景诗。诗的大
意说:旅途中暂时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小洲边上,苍茫的暮色给客旅
之人增添了一缕新的愁绪。由于原野空旷辽阔,极目远眺,在那天与地相接
之处,天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映在江水中的月影,好像缓缓移过来向人靠
近。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写出了逼真的景象,写出了诗
人此时独特的感受,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里的名句,体现的是诗人寂寞宁静、羁旅之愁的心境。原诗如下: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要很好的理解这一名句,还要联系诗的上半首。“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行船停靠在一个烟雾迷蒙的沙洲边,日落黄昏时刻诗人的羁旅之愁蓦然而生,”客愁新“点出”愁“字。
接下来,诗人以对句铺写景致,将一颗愁心化入了空旷寂寥的天地当中。”野旷天低树“讲的是日暮时刻,天地一片苍茫,放眼望去,影影绰绰的树木显得比天际线还高。”江清月近人“,夜幕降临,天上一轮皓月映衬在澄澈的江水中,和舟中的诗人是那么亲近。
众所周知,黄昏时刻、夜幕降临也是百鸟归林、万家灯火的时刻,而诗人此时此刻却在那广袤宁静的天宇下、寂寞的江中孤舟上,唯一亲近陪伴的便只有那一轮月影。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称道这首诗:”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宿建德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孟浩然在开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730年的时候,离开家乡去往洛阳的途中,在吴越之地游玩,来排解仕途不顺的悲愤之情。孟浩然是襄阳人,在早期的时候,他有入仕之心,奈何仕途坎坷,他倍感失望与痛苦,于是他就归隐山林,再没有进入官场。
这首《宿建德江》的全文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白话译文是:我把乘坐的小船停靠在小洲附近,这个小洲看起来烟雾弥漫,夕阳西下的时候一丝愁绪涌上心头。这无边无际的旷野,远处的天空看起来比树还显得低沉,清澈的江水与明亮的月亮看起来跟人相亲相爱。
这整首诗把“舟泊暮宿”作为背景。虽然在第二句写了一个“愁”字,但是并没有将“愁”字展开描写,而是注重于景物的描写。这首诗先写了羁旅夜泊,再写了日暮添愁,最后写天低月明。更是用了“明月伴人亲”,把诗人内心的愁和孤寂描写地淋漓尽致。
后世对这首诗有很多的评价,比如《唐诗解》中评价道:“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意思为:诗人的愁思是因为景物而生的,所以第二句没有描写情感,而是从景物中展现出来。《唐诗近体》中也写到:“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十字咀味不尽。”其意思与《唐诗解》中一样。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