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是什么朝代的什么家
郦道元是地理学家。
郦道元(466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
郦道元以父荫入仕,袭封永宁伯。迁都洛阳后,出任尚书郎、太傅掾,升任治书侍御史。受到尚书仆射李冲所弹劾,遭到免职。历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外任冀州长史、青州刺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执法严峻,颇有威名,招致一些宗室怨恨。
后世影响
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在后世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郦学。自从隋唐以来,不少学者就已对《水经注》进行研究,但郦学作为一门学问,要到明朝以后才获得发展。清乾隆时期,由于先后出现了全祖望、赵一清、戴震三位郦学大师,郦学研究趋于极盛。
郦学研究先后出现了三个主要流派,首先是考据一流,即关注《水经注》文本本身的修补整理工作。
由于《水经注》文字生动优美,长期来为士人所喜爱,因此明人钟惺、谭元春评点《水经注》又发展出词章学派。
郦道元生平事迹
郦道元出生于470年,死于527年,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郦道元是怎么死的?
元悦借雍州刺史萧宝寅图谋起兵背叛朝廷,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监控萧宝寅,以便借刀杀人。萧宝寅先发制人,派兵把郦道元围困于阴盘驿。郦道元率众坚守,最终力竭,被俘。郦道元临死不屈,痛骂贼兵,最后与他的两个儿子及弟弟一同被杀。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地理巨著是什么
这个时期北魏的郦道元(465或472到527),在研究过前代地理学典籍和做过大量地理考察后,写了一本内容丰富庞杂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注》。
由于作者为北魏人,且当时南北分立,《水经注》描述的内容南略北详。
但描述的地域范围远远超出了作者足迹所到之地,笔锋甚至大大越出了今日中国的疆界。
三峡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文章赏析: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