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里的经典语句(十句话概括商君书的内容)
商君书里的经典语句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语出秦·商鞅《商君书·更法》。疑:犹豫。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做事情优柔寡断就不会取得什么效果。这句话说明做事情要有决断力。
2、技艺之士资在于手。
语出秦·商鞅《商君书·算地》。对于那些身怀技艺的人来说,他们的资产就在他们的手中的技艺。
3、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
语出秦·商鞅《商君书·农战》。偷:疏忽,放松戒备。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即使仓库中堆积满了粮食,也不会放松农业生产。
4、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语出秦·商鞅《商君书·更法》。所谓的法,就是用来保护人民的;所谓的礼,就是为人民带来方便的
5、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语出秦·商鞅《商君书·更法》。圣贤的人治理国家,如果可以使得国家强大,就不会去沿袭之前的旧法。如果有利于百姓,就不会去遵循旧礼。
6、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语出秦·商鞅《商君书·更法》。愚蠢的人发笑的事情,正是聪明的人所感到悲哀的事情;狂妄之人高兴的事情,正式贤达之人所担忧的事情。
7、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语出秦·商鞅《商君书·更法》。如果不能有倍的利益,就不要去变法;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去更换使用的器具。
8、地诚任,不患不财。
语出秦·商鞅《商君书·错法》。如果土地被真正的利用,就不必担心不会产生财富。
9、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语出秦·商鞅《商君书·修权》。蛀虫太多,树木一定会折断,缝隙大了,墙体一定会倒塌。
10、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
语出秦·商鞅《商君书·去强》。国家富有而按照贫穷时候的治理方式来治理,这样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富有,国家就会变得强大;国家贫穷而按照富有时候的治理方式来治理,那么国家会越来越穷,国家就会变得弱小。
十句话概括商君书的内容
《商君书》的主要内容: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2、法者,所以爱民也;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4、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5、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6、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7、法者,国之权衡也。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6篇,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
《商君书》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
说起《商君书》先要了解下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复姓公孙,名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继位后更是割地与魏国讲和,只能过着韬光养晦的生活。
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可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形成。所以秦孝公广发求贤令,这样商鞅来到了秦国。
商鞅在秦国主张变法,在近20年的执政生涯中,秦国国富民强,陆续恢复了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君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后学著作汇编而成。,即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
《商君书》中“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是什么意思?
《商君书》中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孝公要研究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奉命向君主陈述意见,参与讨论。主要目的是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探讨矫正法制的根本问题,寻求统治民众的方法。 这段文字,真的是表述上显得那样的云淡风轻吗? 这里的文字虽然看似轻描淡写,却提示出一个重大问题:即制定国家对策的基本维度。
怎么理解呢?
(1)考虑社会情况变化。制定国家对策的时候,为什么要考虑社会情况的变化?这就涉及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国家对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要根据社会情况来制定。根据社会情况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去制定对策,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用的有效对策,才能制定出对口政策,才能产生现实的调整效果。否则就是对策错位,难以产生真正的正面效应。 所谓国家政权的各种政策、法律和规划,实质上是应对方案罢了。而变法,实际上就是应对方案的改变。
(2)制定正确的法制 但是考虑社会情况的变化,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定能制定出正确的国家法制呢?当然不一定。首先,不同阶级立场上的不同人,对同一个事实会产生很不相同的认识。其次,同一立场上还有不同的认识能力。客观地看,每个人的天赋和经历不同,所学重点各异,结果就会导致即便阶级立场一致也会有不同的行动规划。我们拿商鞅、申不害和慎到来说,他们的思维重点就很不相同,在他们脑海里产生的变法规划就很不相同。这意味着不同的人之间存在智慧位差的区别。谁能全面认识社会情况,提取出内涵其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并且可以独特性创造出治理国家奇策,谁就能成为时代前沿的最高位智者。而商鞅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
(3)国家对策的根本目的在于统治民众。这一问题很值得思考,也非常重要。从表面看孝公他们研究治理国家政策的基本目的在于役使老百姓。这个大家在思想上见惯不怪了。实际上细细思考,却很有意思。要想实现统治,就离不开群众。民众是基础。虽然表面看来,民众并不是第一发动方,但却是整个统治得以完成的真正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