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寓意?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怅望依依 深情无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灿若群星的盛唐诗坛上,诗人李白对孟浩然怀有特殊的感情。他在《赠孟浩然》诗中盛赞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次揖清芬。
孟浩然的高风亮节深为李白所敬仰,因此,两人的友谊至深,可谓是神交。友谊至此,一当睽离分手,不能不顿生依恋之情。
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上为他送行。情深意眷,依依不舍。何不把离别的惆怅化作力量。于是诗人即由起兴,即景运笔,衷心祝愿友人一路顺风。
诗中,诗人不写自己送客,而是特意置换主客位置,写客“辞”己,并以“下”字紧承“辞”字,宛曲有致地传达出客人的愉快风发神情。“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日暖花繁、岸柳如烟的盛景,暗含诗人对友人此行的艳慕,就写出了分别之际的欢愉情景。虽是挚友离别,却没有寻常的离愁别绪,这番情景很是别致。
但是两人毕竟情谊至深,此地一别,后会无期,因而依恋之情在所难免。“孤帆远影碧空尽”借景写情,不仅写出了友人所乘船孑然远逝的情景,而且写出诗人凭栏目送的情景,此刻,诗人伫立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注视着那渐行渐远,以致于消失在茫茫水天相接之处的一片孤帆,他的心早已随船而去了。寄寓了诗人多少惜别之情啊!“唯见长江天际流”紧承上句,写出诗人在帆影消失后的感受。友人毕竟离去了,因此,望着浩渺的江水,诗人心中怅然若失,“唯见”一词把这种感受刻划的淋漓尽致。固然,“流”字的传情之笔,更是写出诗人的主观感觉,他此刻心驰神往,追随友人而去了。若非友谊至深,能有此依依难舍的心态么
唯见长江空自流整首诗?
首先没有“唯见长江空自流”这句诗,只有“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
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
全诗是: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首句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送行的季节和被送者的目的地方;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这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既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唯见长江天际流根据古诗写成语?
川流不息
chuān liú bù xī
【解释】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结构】主谓式。
【用法】多用来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的来往。有时也可用于其它。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川;不能读作“cuān”。
【辨形】川;不能写作“穿”。
【近义词】络绎不绝、接踵而至
【反义词】水泄不通。
惟见长江天际流 打一成语?
水涨船高
这个谜,谜底必须有水、船、天三个因素,但不能有天字,所以猜四字成语,似只有猜:『水涨船高』。
“长江天际流”,别解为:江水流淌到天旁边,扣“水涨”。
“孤帆远影碧空尽”,别解为:船在碧空上行驶,扣“船高”。
出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扩展资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