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礼的使用规定?
军礼是军人的特有礼节。军人每日第一次遇见首长或者上级时,应当敬礼,首长、上级应当还礼;军人进见首长时,在进入首长室内前,应当喊“报告”或者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以进入并向首长敬礼;进入同级或者其他人员室内前,应当敲门,经允许后方可以进入;
同级因事接触时通常互相敬礼;在室内,首长或者上级来到时,应当自行起立;营门卫兵对出入营门的分队、首长和上级应当敬礼,分队带队指挥员、首长和上级应当还礼;卫兵交接班时,应当互相敬礼;军人受上级首长接见时,应当向首长敬礼,问候“首长好”。
军礼对军人的意义?
在每个曾经是军人或者现在还是军人的人心中,军礼是我们在军旅生涯中最神圣的标志之一,关于军礼故事很多,有的感人,有的悲伤,有的回味无穷,有的引人入胜。每一次的振臂行礼,就代表着一种神圣庄严的敬意。
无论在阅兵式上还是许多军旅题材的影视剧中看过的,我们对军礼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比如举手礼,五指并拢,自下而上经胸前直上至眉尖以上,掌心稍向外翻,备显军人的飒爽英姿。但这举手礼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在西方,军礼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在罗马帝国庞大的骑兵军团里,就已有了军礼的雏形:每当骑兵们策马相遇时,都会相互举起头上戴的面罩。据说,这一方面是为向对方表示敬意,另一方面也是为显示自己的脸部,以免被对方误伤。到了“骑士时代”鼎盛期的11世纪,欧洲各国的骑士们已去掉了面罩,改为脱下头盔或帽子以示敬意。
同时,以举手礼为共同特征的近现代军礼开始发端。其由来有两种传说,虽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证孰是孰非,但它们颇具浪漫色彩:
一种说法是,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凯旋归来的将士举行祝捷大会,并亲自为有功将士颁奖。当时,为维护女王的尊严,特别规定将士领奖时,要用手遮蔽眼部,不得对女王平视。这一动作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各国军队的军礼。
另一种说法则是,严肃的军礼来自欧洲中古时代的“情场”。当时,一位公主要下嫁给一位勇敢的武士。而想得到公主的武士很多,免不了要在公主面前“刀光剑影”一番。比武之前,武士们列队在公主面前走过,为示意自己被公主“太阳光芒般的美丽”所晕眩,都将手举起遮盖在眼前。渐渐地,这个动作就发展成了敬礼。
不过,率先正式把“脱帽致礼”的传统改为用手接触帽檐敬礼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克伦威尔领导的新军。那时的英国军人相互敬礼时,右手掌紧贴帽檐,手心向外翻,用以向对方表示自己手中没有武器;同时两腿并拢呈立正姿势,以显军人气魄。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军队也先后实行了这一新式军礼。不久,这种军礼又传到美国,进而逐渐传到全世界。目前,世界各国军队军礼在细节上虽各不相同,但举手接触帽檐致敬这一表现形式却是通行的。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扭曲的历史会有一些支脉,军礼也曾掺杂进一些“异类”。最著名的莫过于“纳粹军礼”:高抬右臂45度,手指并拢向前,并高喊“嗨!希特勒!”希特勒通过让民众每天重复这样机械的动作,达到了他潜意识地催眠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目的,留下了深刻历史教训。在今天的德国,行纳粹军礼是要被开除公职的。
军礼在中国同样“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军礼作为“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就同“吉、凶、宾、嘉”礼仪一齐并称为“五礼”。从史籍看,中国古代的军礼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拱手礼,据《史记》记载,汉文帝视察军营时,名将周亚夫手持兵器向皇帝拱手,说:“身著铠甲的将士不行拜跪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引起了皇帝的赞赏。二是下级通常向上级行的跪、拜之礼。
鸦片战争后,西方军礼逐渐输入中国。晚清陆军用了半个多世纪才从旧军礼过渡到西式军礼,受儒家思想浸染的一代兵家曾国藩,就因看不起“英夷”而对西方军礼不屑一顾;大办“洋务”的李鸿章只是把西式敬礼作为军队“习练手足”的内容接受下来。直到甲午战争后,才经光绪皇帝批准,推出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近代军队礼节制度──《陆军行营礼节》,并在辛亥革命前成为清军通行的军礼。
我军军人敬礼方式可分为举手礼、注目礼和举枪礼。着军服戴军帽通常行举手礼;携带武器不便行举手礼时可行注目礼;举枪礼仅限于执行阅兵和仪仗任务时使用。
军礼标准?
《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第二十二条 敬礼、礼毕和单个军人敬礼
敬礼分为举手礼、注目礼和举枪礼。
(一)敬礼
1、举手礼
口令:敬礼。
要领:上体正直,右手取捷径迅速抬起,五指并拢自然伸直,中指微接帽檐右角前约2厘米处(戴卷檐帽、无檐帽或者不戴军帽时微接太阳穴,约与眉同高),手心向下,微向外张(约20度),手腕不得弯曲,右大臂略平,与两肩略成一线,同时注视受礼者。
2、注目礼
要领:面向受礼者成立正姿势,同时注视受礼者,并目迎目送,右、左转头角度不超过45度。
3、举枪礼
举枪礼用于阅兵式或者执行仪仗任务。
口令:向右看——敬礼。
要领:右手将枪提到胸前,枪身垂直并对正衣扣线,枪面向后,离身体约10厘米,枪口与眼同高,大臂轻贴右胁;同时左手接握表尺上方,小臂略平,大臂轻贴左胁;同时转头向右注视受礼者,并目迎目送,右、左转头角度不超过45度。
古罗马军礼?
古罗马军礼举礼的姿势为高抬右臂45度,手指并拢并向前伸。这个礼节原来是古罗马的军礼,在罗马时期经常被使用。
中世纪时,骑士们常在公主和贵妇们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坐席时,骑士们要吟唱一首赞美的情诗,其诗里往往都把公主比作炫目的太阳,骑士们要把手举起来做挡住阳光的姿势,借此一睹芳容,表示虔敬。后来,这种动作便演变成为见到尊敬的人就把手举到眉上,形成举手礼,并一直沿用下来。
为什么行军礼?
据说英国在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为凯旋归来的将士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祝捷大会。在大会上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自为有功将士颁发奖品。当时特别规定将士领奖时要用手遮蔽眼部,不得对女王平视以显对女王的尊重,这种动作后来就演变成了今天各国军队的军礼。另外一种说法,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在古罗马帝国庞大的骑兵军团里就已经有了军礼的雏形。为了向对方表示敬意,体现骑士精神,当帝国的骑士们骑马相遇时,都会相互举起头上戴的面甲,或者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