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朗的品质?
从司马朗传中可以看出司马朗的性格如下:
1、司马朗是个有孝心的人。
在其九岁时,有人直呼其父亲的名字,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客人因此而谢罪。
2、司马朗也是个志向远大的人
当其十二岁,考中童子郎后,监试者看到他身材高大,怀疑他瞒报了年龄,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听到他说的话,十分的惊讶。
3、司马朗还是个深谋远虑的人
在关东的军队起事的时候,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他说:“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4、司马朗也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
建安22年后,司马朗被曹操任命堂阳长.治理宽大仁厚,不施行鞭杖这类的刑法,而百姓也不违背法令.早先,有些百姓被迁徙到京都附近,后来司马朗的县接受任务造船,迁徙出去的百姓担心他不能完成任务,于是纷纷结伴相还来帮助他造船。
其后,司马朗与夏侯敦、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军队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药,因此染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司马朗死前吩咐薄葬。
少年司马朗文言文注译?
《少年司马朗》出自《三国志·司马朗》
原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翻译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
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史,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仆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建安二十二年(217),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死时年龄为四十七岁。
司马朗是皇帝吗?
司马朗不是皇帝。
司马朗(171年—217年),字伯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官至兖州刺史,“司马八达”之一。司马防年轻时担任地方官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年老之后转任为骑都尉,他对司马兄弟的管教相当严格,父子之间应对的态度很严肃。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时,司马朗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到达居巢时,士兵之间发生严重的流行病,司马朗亲自巡视士兵病情,给士兵们医药,自己却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时年四十七岁。
早年经历
司马氏是汉末河内世族,司马朗的祖父司马俊官至颍川太守,父司马防年轻时担任地方官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年老之后转任为骑都尉,他对司马兄弟的管教相当严格,“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相处时态度很严肃。
光和五年(182年),在司马朗十二岁时,便通过经学考试而成为童子郎,但是当时的监考官觉得司马朗身体高大强壮,怀疑他匿报年龄,便质问他。司马朗回答说:“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来的身材一向都很高大,我虽然年轻幼弱,却没有急功近利向上层攀援的习气,从而谎报年龄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的人生立志要做的事情。
司马朗和曹植有关系吗?
司马朗和曹植没有关系。
司马朗(171年~217年),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司马八达"之一。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司马懿家族谱?
司马懿家族谱:司马懿兄弟八人,人称“司马八达”。司马朗:字伯达,司马家大哥,受曹操征辟为官,官至兖州刺史,深受百姓爱戴。建安二十二年伐吴之时,因军中瘟疫流行,司马朗亲自巡视病情并为士兵医治药物而染病身亡,时年四十七岁。
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家二子,西晋王朝的奠基人,著名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初为曹魏篡汉,后为子孙窃曹。官至三公,封舞阳侯。七十三岁病逝,追封为晋宣帝。
司马孚:字叔达,司马家三子,颇有功勋,官至太宰,封安平王。九十三岁亡故,谥献王,至死都以魏臣自居。
司马馗:字季达,司马家四子,官至鲁相,封东武城侯,死后追赠太常,谥号:戴。
司马恂:字显达,司马家五子,官至鸿胪寺丞,早亡,后追赠大长秋。
司马进:字惠达,司马家六子,官至中郎,封城阳亭侯。
司马通:字雅达,司马家七子,曹魏时期安城亭侯。
司马敏:字幼达,司马家八子,曹魏时期安平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