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什么是驳论文?它的特点是??

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破立结合,掷地有声

——驳论文写作方法浅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写的议论文都是立论文,而议论文除了立论文之外, 还有驳论文。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驳论的方向。

驳论一般有三个方向,分别是针对对方错误的论点、论据、论证而来的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错误的论点是最直接的驳斥对象。我们应该先亮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紧接着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对之加以驳斥,揭示出错误论点与事实、与真理之间的鲜明矛盾。

错误的论据是最有效的驳斥对象。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错误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错误的论据之上的,如果论据本身都站不住脚,被驳倒了,那么论点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错误的论证是最难发现的驳斥对象。论证的过程隐含在论据背后,是属于逻辑的存在。如果对方的论证逻辑存在缺陷或漏洞,那么我们就可以借此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因为谬误的论证是无法证明正确的论点的,只要驳倒了它论证中的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

二、驳论的思路。

驳论文虽是常见的议论文体,但在日常写作中,学生往往觉得是手逮刺猬——下不了手。究其原因,是缺少了一种反驳的思路。其实,驳论文的写作思路是很清晰的。针对驳论思路的不同,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先破后立”和“边破边立”两种。前者要首先列举对方的谬误并加以驳斥,然后摆出自己正确的论并加以论证;后者在列举出对方谬误的同时就摆出自己与之相对的论点,然后在论证中同步加以证明。现以09年高考话题作文“兽首拍卖”为例,对驳论文的“边破边立”的思路加以探析。

首先列举对方的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对文题进行分析,摆出对方谬误的论点并加以否定,同时亮出自己的论点,注意语言的文采和气势。例:

灿烂了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留下了永恒的伤疤——圆明园。

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留下了十二具无头的尸身——兽首外流。

“追回文物,我们一直在努力。”于是在2009年3月15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举行的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拍卖会上,蔡铭超总经理成了民族的英雄——他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国人为之振奋,为之呐喊。对此,我只想说一句:“如果英雄的定义都要从自我或民族出发,那么恶意破环正常规则的英雄就绝不是英雄,至少在诚信这一块上他就不是。”

然后同时证明它的谬误和自己的正确。在论证阶段,通过各种常见的论证方法,运用详实可靠地论据来证明,因为两个论点是相对存在的,故证明了对方的错误,即证明了自身的正确。例: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俗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郭汲不失信于孩子: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自发地聚集一起欢迎他。郭汲问小朋友这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回答说是来欢迎他的!郭汲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来送他,并问他返回的日期。郭汲告诉了他们,但是由于办事顺利,返回就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驳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什么是驳论文?它的特点是??

什么是驳论文?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本文试以高中课文,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为例,对驳论文的这一特征予以探析。立论文理论相对于驳论而言立论就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论据论证.也就是说作者主动,对象就是一般人驳论就是用论据来论证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把先前的作者的论点驳倒,对象就是原来的作者

驳论文怎么写范文?

1.要对准把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倾向性要鲜明。

 

2.要抓住要害。鲁迅说过:“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3.找出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被驳文章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从教育、政府规范和引导、法律严惩几个角度谈起。

什么是驳论文?它的特点是?

驳论文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驳论文的提纲如何写?

驳论的基本论证结构提纲

(一)先破后立式

第一部分:摆出错误观点,摆明自己的态度与立场(也可直接亮出自己观点);(一段)

第二部分:分析错误观点的症结所在,逐层分析其危害与实质;(一段或两段)(驳)

第三部分: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观点,说理要注意逻辑与层次;(两段或三段)(立)

第四部分:联系实际,总结收尾。(一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