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目标及其设计依据? 赤壁赋导入语设计?

赤壁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致性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苏轼 无台诗案 死里逃生 东坡居士 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1、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横槊shuò 余音袅袅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妇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舻lú 旌旗jīng 酾shī酒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无尽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凌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2、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指导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指导朗读,体会事情的高雅)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是儒者苏轼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2、此段其实是作为道者的苏轼超然物外的情怀给客人极大的宽解

 

3、指导朗读:读出本段的层次,读出旷达洒脱的情感。

 

三、分析课文第五段

 

明确:客人之喜与文章开头之乐的不同。课文开头是主客欣赏美景之乐,结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怀得失而喜。

 

四、齐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苏轼经历,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现实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游赏之乐

 

历史中的水月 感慨历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业 慨叹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脱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五、总结

 

读《赤壁赋》

 

康靖贤

 

景佳事雅乐而歌,

 

客倚洞箫悲恨多。

 

明月清风无尽藏,

 

一儒一道两东坡。

赤壁赋教学目标及其设计依据? 赤壁赋导入语设计?

赤壁赋导入语设计?

《赤壁赋》导入与设计:

赤壁之战,大家都是知道的,我们今天课文的题目是《赤壁赋》,但是大家知道此赤壁非彼赤壁吗?也就是说,此赤壁并不是真正发生赤壁之战的赤壁,本文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也就是说,博学多才的苏东坡也有犯错的时候,当然,这个错也不能怪他,是别人错,把这里当成了当年的赤壁。

虽然这个地方弄错了,但是后人还是很喜欢这个赤壁,原因就是因为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以及他的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词。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赤壁赋》到底有多么美妙?。

赤壁赋教案哲理?

客与苏子的对话,其实讲述了两个人生观点,客认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所以哀余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苏子的人生观则更为豁达,他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苏子看来人与清风明月等同为天地造化,没有什么可自怜自叹的。可见苏子对有限的人生抱有的是多么大观的态度,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赤壁赋歌唱教学?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