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文言文断句? 世说新语名句及翻译?

小时了了断句?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弃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言/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小时了了文言文断句? 世说新语名句及翻译?

世新说语谚语译文?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译文】小的时候很聪明伶俐,等长大了后不一定才能过人。

2.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译文】劫富济穷,这是天理。

3.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译文】褚季野虽然口里不说,可是心里明白是非,正像一年四季的气象那样,样样都有。

4.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译文】豆子和豆萁本是同根所生,却要用豆萁来熬煮豆子,这样的煎煮何必太急呢?比喻骨肉兄弟不要相逼太狠。

5.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译文】以权势与利害关系为考量而结交,这是古人以之为羞耻的事。意在强调结交应重感情,以志向、情趣的一致为基础,而不应该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不然,就亵渎了结交的真义。

6.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译文】虚谈:空谈。浮:浮华。要:国事。空洞无物的谈话会荒废掉政务,浮华而不实际的文章会妨碍国家大事。

7.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译文】贫穷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

8.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译文】空洞无物的谈话会荒废掉政务,浮华而不实际的文章会妨碍国家大事。

9.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译文】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

10.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译文】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身带金印,佩戴紫绶,哪有委屈自己的雄才大略而去干蚕妇工作的呢!

11.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译文】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追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

12.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译文】一尺长的表尺就能审定浑天仪的度数,一寸长的竹管就能测量出的乐音高低。眼睛何必在乎大不大呢,只要问它的见识怎样就可以了。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

这是孔融小时候的故事,孔融很聪明,其父带齐参加宴会,别人取笑他,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幼小的孔融立刻反驳:这么说,你小时候很聪明了?,意思是说别人现在很笨

怎么理解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了了”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选用了文中陈韪(wěi)的话。“了了”古音应读作(líng,lì),做聪明伶俐讲,意思是明白,聪明。偏正式用法。

说明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现象。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注释

李膺(lǐyīng,110年—169年),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东汉时期名士、官员。祖父李修,汉安帝时官至太尉。

大:非常。

踧踖(cùjí):局促不安。

为:担任。

诣:前往,到。

清称:有名誉。

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乃通:才(予以)通报。

府君:李膺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对:回答。

昔:从前、以前。

仆:我,谦称。

先君,死去的祖先。

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师资,老师。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

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

莫:无。

奇:对……感到奇怪。

语:名词。话。

语:动词。告诉,说。

小时了了(línglì):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

坐:座位

-----------------------------------------------------------------------------

道理启发

后来的人就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在另一方面,再说别的不足时,是不是应该仔细的思考一下呢?不假思索,有时候也是不能随便运用的。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

意思是: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局促不安。出处:《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南朝·刘义庆创作背景《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