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原文及翻译? 小时了了文言文断句?

小时了了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来到门口,对守门的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经通报以后,孔融进去就在前面坐下。

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世世代代都是有过友好往来的。”李元礼和他的宾客们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就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小时了了原文及翻译? 小时了了文言文断句?

小时了了断句?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弃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言/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小时了了”的典故是怎样的?

【成语】: 小时了了【拼音】: xiǎo shí liǎo liǎo【解释】: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故事】: 东汉时期,10岁的孔融去拜见大名鼎鼎的河南太守李元礼,以李元礼亲戚的名义求见。李元礼不认识他,他则把老子与孔子的后人关系扯为亲戚。太中大夫陈韪讥笑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

“小时了了”( xiǎo shí liǎo liǎo) 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中陈韪(wěi)所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了了”古音应读作(líng,lì),做聪明伶俐讲,意思是明白,聪明。偏正式用法。说明人不能只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现象。

这句话是陈韪(wěi)想借此嘲讽孔融现在聪明日后不会有所为,而孔融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来应,表现孔融聪明机智、明晓事理的特点。

后来的人就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

这是孔融小时候的故事,孔融很聪明,其父带齐参加宴会,别人取笑他,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幼小的孔融立刻反驳:这么说,你小时候很聪明了?,意思是说别人现在很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