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最后下场?
叔孙通于公元前194年病逝。
叔孙通,别名叔孙何,男,汉族,秦朝薛县人(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见秦将要灭亡,逃回薛城旧地,归附正在盘踞薛城的项梁。项梁败死定陶(山东西南部,万福河上游)后,通跟随楚怀王。怀王为义帝,迁至长沙,通留下侍项羽。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率领诸侯军队攻取彭城(江苏徐州),通转投汉军,并举荐勇武之士为汉争取天下。汉王拜其为博士,号稷嗣君。高祖九年,为太子太傅。十二年,刘邦欲废太子刘盈,通以不合礼仪劝阻,高祖听从了他的意见。惠帝即位后,使制定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为刘邦制定礼仪的儒生?
叔孙通秉持刘邦的旨意,作为使者带着自己的弟子前往鲁地征召儒生30多人前往关中制定礼仪制度。其中鲁地有两个儒生不肯一同前往。
叔孙通问他们:“你们为何不愿意跟我一起去关中制定礼仪啊。”
两个儒生说:“您侍奉的主子十几个了,都是因为阿谀奉承他们才变得尊贵。如今天下刚刚平定,不幸遇难的人还没下葬,因为战争而受伤的人还没有治好,现在又想制定礼乐。礼乐的产生,是因为推行仁政积累德政百年之后才会兴起。我不忍替您去办事。您要去就去吧,不要玷污我们的名声。”
叔孙通听了这两个儒生的话后哈哈大笑说道:“你们两个真实浅陋迂腐的儒生啊,当今皇帝礼贤下士正要推行仁政,你们都不知道世道变了。”
两个儒生不愿意前往,叔孙通也不勉强。叔孙通于是带着征召来的三十人一路向西到达关中。叔孙通会同刘邦身边的谋士而近臣与自己的弟子,总共一百多人。用绳索牵出训练场所,在场地里面训练礼仪规范。一个多月后,对刘邦说:“皇帝陛下可以前往试看了。”
刘邦对这件事非常重视,马上要求叔孙通举行礼仪演练。刘邦看完后说:“我能做得到。”
刘邦非常高兴,露出灿烂而满意的笑容,下令群臣也按照叔孙通主持制定的礼仪规范进行演练。
从刘邦对礼仪制度的重视对叔孙通提出的两项要求,我们可以知道,刘邦治国要的不是繁文缛节,这和他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有关系,他讲究的是实用。与秦始皇能够精读带有寓言和说理的《韩非子》不同,刘邦治国讲究实用,只要自己会的礼仪,又能体现皇权的尊贵,他就认可。
苏轼挖苦程颐的话“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是什么意思呢?
程颐就是兰泥沼里爬出来的叔孙通,叔孙通,西汉大儒,为刘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朝堂礼仪。就是说程颐这个人不懂装懂,假学究,为人过于死板,太迂腐。
出处:近代·林语堂《苏东坡传》
原文:
苏东坡在全体官员之前说道:“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大家哄堂大笑,程颐满面通红。这句评语极为洽当,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不论程颐或苏东坡自己,对这句挖苦话,都是毕生难忘,谁也不愿一生背着这个标签。在苏东坡和二程这一派之间,这粒仇恨的种籽算播下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苏东坡传》原用英文写成,为4卷28章。第1卷写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第2卷写他的壮年时期,第3卷写他的成熟阶段,第4卷写他被迫害后的流放生涯。本书对苏东坡的超人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学生活等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评价。《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语堂就着手《苏东坡传》的写作。1947年完稿,由纽约约翰·黛公司,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先后出版。此书原名为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angpo”,可直译为《心旷神怡才智卓越的人物—苏东坡的生活和时代》,20世纪70年代台湾出版宋碧云、张振玉两种译本,均译为《苏东坡传》。
叔孙通是孔子所说的小人儒吗?
叔孙通是汉代名儒,绝对不算小人。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孔子儒家所谓小人指凡事皆以利益优先之人。
叔孙通最大贡献在于整顿朝仪,汉初众臣以草莽出身较多,不懂规矩,甚至在朝堂以剑击打柱子。
为了能够让朝廷能够有效运行,叔孙通才开始整顿朝仪,这是为了国家大义所在,自然不算小人。
刘邦早期礼乐制度 是谁制定?
叔孙通。
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朝堂之上百官没有规矩约束,他们依旧我行我素、粗鲁不堪,经常放纵饮酒、手拿兵器互相争斗,这让刘邦十分苦恼,又不知道有什么办法来禁止这种事情的发生。这些武将们表面上都是粗鲁无知,实际上骨子里认为天下是自己帮刘邦打下来的,缺少对刘邦的敬畏之心,也就是对皇权没有敬畏之心,这对于刘邦来讲十分不利。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叔孙通,他以前是秦朝的博士,他说:“百官之所以如此,是因没有朝廷礼仪的约束,不过这不要紧,我可以负责率领一些儒生帮助您制定一套并不复杂但去行之有效的朝廷礼仪,用来约束文武百官的行为。”看着刘邦将信将疑的样子,叔孙通进一步说:“打天下我们这些做学问的不行,但制定礼仪约束人的行为,让他们对皇帝陛下心悦诚服,心存敬畏之心而不敢造次,却是我们的强项。”
不久之后,叔孙通带着他在齐鲁之地选拔的儒生,把编制的朝廷礼仪给刘邦演示了一番,刘邦看过之后表示:“这很简单,连我都能学会!”
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不久后便在朝堂正式推行,刘邦感受到了百官对自己的毕恭毕敬,再也没有嘈杂之声,他感慨的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好处和做皇帝的威仪!”于是加封叔孙通为太常的官职,让他专管朝廷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