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齐伯夷典故说明什么? 伯夷叔齐故事给人启示?

叔齐伯夷典故?

伯夷、叔齐本为商代贵族孤竹君之子,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叔齐严守礼教,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反倒让自己继承,是不仁不义之举,誓死推脱。而伯夷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让位给叔齐,叔齐坚决不肯接受,于是两兄弟一起隐居。

正因为如此,几百年后的孔子才把二人作为“贤”的代表。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时,二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后来又以遗臣自居,不食周朝之粟而饿死首阳山上。自古多说二人高义,但汉代东方朔却说二人愚夫。而且颇有道理。二人“不食周粟”是“贤”还是“愚”,其实都有道理。历史是统治阶级编写的,特别是中国历史向来是官方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现在的统治。需要社会安定时,就赞扬伯夷叔齐这样“贤者”,需要改革时就批判这些“顽固派”。其实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需要。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执行。商王更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统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贤”与“不贤”有上天判断,凡人是不能反抗的。所以放在这样的历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齐的作为就不难理解了。

叔齐伯夷典故说明什么? 伯夷叔齐故事给人启示?

伯夷叔齐故事?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哥俩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

唐山新发现“义于高祖墨”玉圭,佐证了“伯夷姓墨”这一史记。

夷齐“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仁哲大义,是历代中华仁人志士、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

伯夷和叔齐归隐的典故?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昌乐于赡养老人,于是便投奔他而去,这就是他俩归隐的典故。

求“伯夷叔齐”的解释?

首先这是两个人的名字。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老爹孤竹君遗嘱让小儿子叔齐当继承人,小儿子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也不接受,叔齐也不愿登位,两人先后逃到了周国。

武王灭商后,他们视吃周国的粮食为耻辱,采薇(野菜)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后很多历史学家都对他们的这种爱国进行褒扬,纷纷以各种形式歌颂、褒扬伯夷、叔齐。忠义之士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