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劝降文原文?
天下第一劝降文叫做《与陈伯之书》
南北朝:丘迟
原文: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沈迷猖蹶,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於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揔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的作者?
作者丘迟。
丘迟(464年-508年),字希范,中国南朝文学家,吴兴乌程(今属浙江省湖州市)人。父丘灵鞠,南齐太中大夫,亦为当时知名文人。
丘迟八岁能文,初仕南齐,官至殿中郎、车骑录事参军。后投入萧衍幕中,为其所重,其后萧衍代齐为帝建立南梁的一应劝进文书均为丘迟所作。天监四年(505年)随萧宏北伐,为其记室,以一封《与陈伯之书》成功招降投奔北魏的原南齐将领陈伯之来降,后历任永嘉太守、拜中书郎,再升任司徒从事中郎。天监七年,以四十五岁卒于官。
丘迟诗文辞采逸丽,亦擅诗,锺嵘评:“范(范云)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故当浅于江淹,而秀于任昉。”
其代表作即为《与陈伯之书》,情理兼备,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之作。
与陈伯之书的艺术特色?
比较(对比)手法的运用是《与陈伯之书》的主要艺术特色,木文的比较是多方面的,通观全文,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四处:
其一是陈伯之自身的今昔比较。昔日“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 今日“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过去的雄伟与现在的卑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后判若两人的陈伯之就是在这种明朗的观照下,显示出他的昔荣今辱。一个堂堂的中原将领,竟然在异族的“鸣镝”“穹庐”面前,魂飞魄散,猥琐胆怯,国格人格,哪里去了?这一处的比较重在用民族的自尊心来激发陈伯之——晓之以义。
其二是梁武帝萧衍同汉光武帝刘秀,魏君曹操的比较。历代明君都以宽大仁慈为本。“朱鲔涉血于友于”,“ 汉主不以为疑”;“ 张绣事刂刃于爱子”,“ 魏君待之若旧”。可梁武帝呢?“屈法申恩”,“ 吞舟是漏”,尽管伯之书认贼作父,按理讲应该株连九族,然“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相形之下,更显得萧衍宽厚仁爱了。这就冰释了笼罩在陈伯之心头之上自认为叛国投敌罪大恶极的阴霾雾霭,使他放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排除了心中的种种疑虑——动之以情。
其三是梁朝功臣名将的显赫地位同陈伯之的屈辱生活的比较。如果说过去的陈伯之曾在梁朝“立功立事”,荣耀一时,而如今梁朝的文臣武将们的显赫地位更是今非昔比了。他们有的“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且还杀马发誓,要把这爵位传给后代子孙,享受无穷。而陈伯之在北魏是怎样 一种状况呢?面有愧色苟且偷生,为敌效劳。不应该失去的已失去了,应该得到的却没有得到,这是客观事实!作者在这里用封建社会当中一般人普遍重视的功名利禄来劝说对方,瓦解对方追逐北魏的心理防线,使陈伯之在横向比较中,自己得出是好是坏的结论——陈之以事。
其四是梁朝的清明政治同北狄的昏聩统治的比较。北狄“恶积祸盈”,统治者昏庸狡诈,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各个部落首领相互猜忌,离心离德,趋于灭亡,已为时不远了。陈伯之目前的处境已极其艰险,“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梁朝呢?“皇帝盛明,天下安乐”。各地纷纷臣服。作者把两种政治制度加以比较,把两种统治所导致的结果进行观照,一明一暗,一强一弱,敦促陈伯之赶快作出选择——明以去就。
本文就是这样,多处运用比较,每一处比较的对象和内涵又不尽相同,去向越比越明确,道理越比越深刻,纵比和横比相互交错,正比和反比通贯全篇,组成了一个立体的而又交织在一起的“比较”网络结构。在比较中明优劣、显利弊,让人物在多方比较,反复权衡之后,自明荣辱,自知处境,自辨美丑,自作选择——这就是这封书信的巨大魅力所在。
与陈伯之书使用的历史典故?
《与陈伯之书》是南朝梁文学家丘迟的招降书。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命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陈伯之屯兵寿阳(今安徽寿县)与梁军对抗,萧宏命记室丘迟以个人名义写信劝降陈伯之。丘迟即写下脍炙人口的《与陈伯之书》。陈伯之收到这封劝降信后,为书信的情理所慑服,不久就率八千之众投降。
暮春三月羊欢草长是什么意思?
出处:出自南北朝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原文:暮春三月,羊欢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意思为:暮春三月,牛羊草木已生长起来,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一群一群的黄莺振翅翻飞。(如今与梁军对垒)您每当登上城墙,手抚弓弦,远望故国军队的军旗,战鼓,回忆往日在梁的生活,岂不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