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任梁公的写作背景?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写作背景就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画像,了解这个这个可以更好的掌握本课的内容,对于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梁启超(任公)是戊戌政变的主角,这点大家都知道;梁启超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这点知道的人较多。大家都知道的或者知道的人较多的东西,你再去写是很难把读者的趣味“吊”起来的。因此,有作为的大师们在刻画人物时,经常是另辟蹊径,从不为人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物轶事入手来刻画人物。《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力作。
梁启超是戊戌政变的主角,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这些都是就其在政治上的作为来“定论”他的。(中国人比较看重一个人在政治上的作为,这往往影响到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其实,梁启超更是一位学者,用该文末尾的一句话来说,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人们知道梁启超的政治作为这一面,却未必知道他作为学者的另一面。因此,为这样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画像,就成了梁实秋先生写作此文的一个宗旨。对于想要全面了解梁启超的为人的读者来说,此写作宗旨是颇能投合趣味的。
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梁启超“讲稿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的学人修为,也可以看到他“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的学者风度,还可以看到他“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的大家风范,更可以看到他“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的大学问家的火热心肠。就这样,作者把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主要内容概括20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作者通过对梁任公先生的外貌、神情、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成功刻画了一位学术界的风云人物,表现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物描写的精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是梁实秋写的,是1920年前后,梁启超应清华大学邀请莅临的关于古诗词的一次讲演。形象上短小精悍,秃头顶,眼睛炯炯有神。开场白既自负又谦虚,讲到高皇帝在九天时,泗涕横流。讲的高兴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让学生受益匪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三种表现:
一是直接的表达.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的青年学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代表作者的心情;又如文章行将结束时说:“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表达了欣赏、赞叹之情;再往下又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有时表达一种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等等,其中加点词是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崇拜之心.三是完全含蓄的表达.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如描写外貌,前已分析,兹不引述,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爱之过甚,所以描写时难免有夸饰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纯粹是,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另外,本文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之辈份称其为先生,这本身就是表达一种尊敬和爱戴.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梁启超的演讲的动作怎样的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口张口大笑了。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