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育意义?
《包身工》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那就是人活着要有尊严。一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夏衍的《包身工》,让读者了解到旧中国人民的生活。他们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活着。受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生活苦不堪言,卖儿卖女不可避免。包身工们个个瘦如电杆,只要不死必须干活。读者不禁为他们失去人权悲哀,更为那些为获得更多利润而压榨百姓的包工头而悲愤,他们的人性哪里去了?人人需要尊严,人人想要过安稳平定的生活,可这貌似简单的要求难如登天。
如今我们的生活,不再受帝国主义凌辱,不再有剥削压榨,我们心里为我们的国家骄傲、自豪!也深深感恩那些为建立民主平等富强的新中国而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推翻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才有了今天。历史不能重演,悲惨屈辱令人悲痛无比的的包身工绝对不能再现!
包身工课文段落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8)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他们恶劣的居住条件
第二部分(9-17) 记述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他们恶劣的饮食条件
第三部分(18-25) 记述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
第四部分(26-33) 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
包身工重点强调了什么?
包身工重点强调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简介:
夏衍: 原名沈端先,著名剧作家,浙江杭州人。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曾写过许多作品,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包身工的故事?
包身工的故事可以参照夏衍的小说包身工的一天。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的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作面上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包身工课文原文?
《包身工》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遭遇的描写,概括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生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起床情况,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记叙包身工的早餐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记叙包身工的上工,描述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的情况和受工头毒打的非人生活,并用具体材料和数字说明帝国主义工厂对中国工人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制度,并指出黎明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