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所学校,过去默默无闻,但近年来声誉鹊起。校长到处讲他如何“遵循教育规律”的办学经验和业绩——去年高考一下就“培养”出一个“状元”,还有7个学生考取清华北大!但该校一老师私下告诉我:“别听他胡说,假的,假的!”我吃惊地问:“难道你们学校去年的高考状元是假的?难道那7个清华北大生是假的?”
他说:“前年高考,我校有一批学生上了重点大学录取线,但没有上清华北大的录取线,于是学校动员这些学生放弃录取,复读一年,学校免去他们学费、生活费等所有的费用,另外还给每人每月一笔不低的生活费。这些学生本来成绩就很拔尖,经过一年的‘回炉’,去年高考分数自然个个都高得不得了!状元就是这样来的,7个清华北大生就是这样来的!然后学校又花钱买了好几家媒体,高调宣传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一下子就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于是学校就成‘名校’了!”
原来如此!其实,名校诞生的“潜规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有的新建学校之所以一夜成名,大致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建校之初,不择手段四处挖优秀生源——包括重金“收购”优质生源,然后以“泪水加汗水”的野蛮方式大搞“应试教育”;到了毕业年级,学校又以各种方式“分流”,强迫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自愿转学”——用比较“学术”的说法,叫“去分母”;升学考试的时候,又巧妙地作弊……
于是,第一届毕业生“一炮走红”,学校名声大振;然后学校通过媒体大肆炒作,宣称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如何“以人为本”,如何“素质教育”,还归纳出一些“数字化”的经验,比如突出一个什么什么呀,狠抓两个什么什么呀,落实三个什么什么呀……第二年招生时候,学校大门自然人头攒动,家长们带着孩子打破脑袋往里面挤,学校便百里挑一地择优录取(高额学费当然一分不少),这样,学校便步入“良性循环”,于是,“名校”诞生了!摘自李镇西《我鄙视这样的“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