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下了,为什么教学效果还不好?读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两年前,一位毕业的学生与我QQ聊天,含蓄地批评了我的"套路式"阅读解题技巧,他跟我说:"老师关键是带着学生理解所学内容,重复训练与套路答题其实是没什么效果的。"他的话触动着我去思考我的教学,去理解什么才是"理解",恰好遇上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从中我极力寻找"理解"的答案,并把"理解"作为自己教学的终极目标。

 

功夫下了,为什么教学效果还不好?读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第一,什么是"理解"?

首先,作者从词性角度,简而言之:动词的理解就是能够智慧而有效地应用知识和技能。名词的理解是努力去理解的成功结果——对一个不明显的观点的最终掌握,对许多看似无关联的知识所作的有意义推断。

真正的理解包含另一种形式的迁移。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课时不够,总觉得很多内容没有讲。或者到中考结束,看到试卷,会哑然:"我似乎教的是些无用的东西。"学生理解了,他们就能够自主地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些远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多。

从"理解"的含义角度来看,把"理解"作为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必须的,但在实际行动中又充满着挑战。

再说,理解与知道的区别。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是教学生记住某个知识或技能,那学生只是"知道","知道"的东西会很快忘记。然而,如果学生能够弄清楚"事实的意义",能应对新情境和解决新问题,这才是"理解"。

 

功夫下了,为什么教学效果还不好?读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第二,作者构建了怎样的"理解"的框架?

作者构建的立体框架,既有“横切面”上的解释、阐明、应用、洞察、自知和神入六个侧面,又在“纵切面”将理解的基础分为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大概念和核心任务三个层面。

先来说横切面的"六个侧面"。

能解释:通过归纳或推理,系统合理地解释现象、事实和数据;洞察事物间的联系并提供例证。比如对生活中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就是"能解释"。

能阐明:就是用一个故事传递见解,而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比如,近日安徽望江17岁女孩自杀,警察施救引发争议。中央政法委用三句话阐明:第一句,没有结果的施救就是失败的。第二句,没有真相的指责,只能让施救者寒心。第三句,当他们站上天台、跨入河流,所有的施救都是不及时的。

能应用:在各种不同的真实情境中有效地使用和调整我们学到的知识。如物理教授不能换电灯泡。

能洞察:批判性地看待、聆听观点;观其大局。如讥评历史人物,不能非黑即白。

能神入: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如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你去讥笑《故乡》中杨二嫂时,若想到自己若像她一样处境,可能也一样尖酸刻薄,从而理解大作家笔下小人物的辛酸无奈。

能自知:显示元认知意识;察觉诸如个人风格、偏见、心理投射和思维习惯等促成或阻碍理解的因素;意识到我们不理解的内容;反思学习和经验的意义。

这六个侧面表现了迁移的能力。

 

功夫下了,为什么教学效果还不好?读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再说"纵切面"三个方面中最关键的"大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大概念通常表现为一个有用的:

●概念(例如:适应、函数、量子论、洞察力)

●主题(例如:“正义总是能战胜邪恶”、“成年”、“西部开发”)

●有争议的结论或观点(例如:先天和后天、保守派与自由派、可接受误差幅度)

●反论(例如:自由必须有节制、离开家寻找自我、虚数)

●理论(例如:经过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宿命、解释明显的随机分形)

●基本假设(例如:文本是有意义的、市场是理性的、简约的科学解释)

●反复出现的问题(例如:“这公平吗?”“你怎么知道?”“我们能证明它吗?”)

●理解或原则(例如:形式追随功能、读者需要带着疑问来理解内容、相关性并不能确保因果性)

 

功夫下了,为什么教学效果还不好?读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名著有时难以理解,但只要能取其中一点,则会对自己教学推动一大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