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过一本书,名曰《先生》,先生们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等十位民国先生。本书的序言标题抓住我心:“那些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他们,无须读透,平常人只须读懂一丁点即可。”古今的先生,自不在少,有说不尽道不尽之感。所以,每每想到,内心即有惶恐,因为可读的先生之书太多,而我之辈取其一毛都不足。今天在这里侈谈读"先生"的书,竟也羞赧不已。
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师,特别想把课上好,把文章写好,不是为名为利,只是内心深处一种渴望与需求。也不知从哪一日开始,我就迷上了买"先生"们的讲课稿。在我看来,最早的先生讲课稿当属《论语》,孔先生是育人专家,不动声色中即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讲明白。沂水春风,孔子老师与学生畅谈理想,何尝不是一堂师生和谐的主题班会课?
圣人孔子
师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以智,传以德。唯有读先生的书,方可有一股清流注入脑中心中。我在想,我虽不是大先生,也可忝称小先生。小先生,怎样把教书育人的事情做好,大先生不就做了最好的样子吗?书柜里的先生不少啊!梁漱溟、王鼎钧、叶圣陶、鲁迅、朱光潜、夏丐尊、钱理群、蒋勋、叶嘉莹、南怀瑾、蔡志忠、莫砺锋、钱文忠、王蒙⋯⋯此生无幸受教于门下,却又有幸拜读他们的文字。由于学问疏浅,尤喜欢南怀瑾、蔡志忠两人,一个是用易懂的语言、日常的例子把深奥的《金刚经》讲得家常化,一个用风趣的漫画把中华传统经典著作中精髓给点化出来。我在思考的是,即使是最深奥的道理,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传播出来,让更多人去接受它们。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产婆,产婆不生孩子,却能带来孩子;他的工作就是帮人"生出"正确的思想。这些先生,在我看来,都是产婆,在用他们的智慧启迪他人产生智慧。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
最近一直阅读莫砺锋教授的《唐诗课》,就以此为例,说说读先生的书的种种启迪与实践,当然这些多是针对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身份而讲的,那就是怎样授课有效?
第一,每节课一个明确、新鲜的探索话题。先说明确。第三讲"名篇小札",每一个对名篇的讲解,题目即为话题,如:"高适《燕歌行》的主题","繁简各得其妙的三首《长干行》""言短意长的《听弹琴》诗"⋯⋯再说新鲜。看这些题目,"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从三首咏樱桃诗看杜甫的独特性""穿透夜幕的诗思""嬉笑胜于怒骂的《华山女》",一看就让人感受到独特的解读诗歌的视角。
课堂启迪和实践:一是一课一得。40分钟,无论什么课型,明确解决一个问题,并能以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呈现给学生。如:《社戏》,两课时,第一课时研究话题:童眼看世界——寻找人物的童真,感受人物性格,品读形象的人物描写。第二课时研究话题:京城的戏和故乡的戏,主要是研读环境描写,理解主题。二是探究问题有创意,角度独特。比如平桥村、桃花源、大同社会大有多少相似点?穿越各个时代的理想主义,鲁迅向孔子、陶渊明喊话,表达他对先贤们创设的理想社会的认同,和他们共同追寻理想的精神故园。新鲜的话题,学生会更有学习与探究的内驱力。
第二,探究的话题内容与过程切近受众群体。莫教授身份是南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所讲授的内容基于一定的学术研究,故一首诗或一个诗人的品味赏析,所引述的资料、讲析的内容与写法,信息量较大,这适合于学习能强和有一定的文学基础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人。
课堂启迪与实践:适切的内容或教学方法贴近学情。比如《虽有佳肴》一课,开头以类比论证的方法引出对教与学的关系的论述,从而推究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但是初二学生并没有学过议论文,很难理解论证方法、论证过程。如何讲通“类比”论证?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大家都吃早餐了吗?学生有的说吃,有的说没吃。我突然问一位吃早餐的同学:“吃的什么?好吃吗?”他回答后,我又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好吃不好吃的?”他惊讶地回答:“我吃了呀!”好,对了,“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为什么文章开头要讲如此浅白的一个生活常识呢?意在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样一个学习道理。二者有相似之处,作者将二者比着去写,就是以此及彼,更浅近地讲清楚一个生活哲理。这就是类比论证。
第三,无论怎样旁征博引,都要回归到自己独到的理解上。《莫砺锋讲唐诗课》第一讲“诗人评说”中在探究“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问题时,分别从古人和今人两个方面去讲李白、杜甫在人们心中的不同地位和价值。莫教授在讲解过程中,旁征博引,给予自己的观点以充分地论证。但在论述中常有这样的言语“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好”“我一向觉得古籍中对联写得最好的地方有两处”“我最欣赏的……”……这些在前人论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个人独到的理解,确实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是引导听者或读者去追问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什么。这一篇中有几个莫教授提出的比较有趣的想法,也比较接近我的理解程度,列举如下:
第一处: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关注李白和杜甫给我们带来的阅读感觉如何。我觉得明朝的王世贞说得很好,他说,我们读李白、杜甫的诗歌,假如读得很少,只读十首以内,那比较容易接受的是李白。……但如果你读得比较多,读到一百首以上,那么青莲较易倦,李白容易使你产生厌倦,而杜甫不会使你产生这种厌倦……
第二处:一言以蔽之,李白不容易学,而杜甫比较容易学。李白是靠天才来作诗的,天才怎么学啊?天才是没办法学的。
第三处:我个人怎么看?我想李白、杜甫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如果只给我一张选票,那么我首选杜甫。作为一个读者,我觉得杜甫就在我们身边,而李白好像在云端,有点高高在上的意味。
课堂启迪和实践:记得年轻时上课,就喜欢在课件上打出一些名人名家所言的,以这种旁征博引的方式来显示自己对文章有了深度的理解。相比较,我的引述,还只停留在形式上的补充,只是“掉书袋”。引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出自己个人对文本独到的理解之上,是为了扶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为了引述而引述。比如,教材上一些课文,在选编时往往会删掉一部分文字,比如《我的叔叔于勒》《社戏》等。删掉的文字有没有必要补充给学生看一看?怎么补充?补充进来又怎么与上课的内容衔接?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社戏》一课,删去的是“我”在北京看戏的经历,
第四,讲述的语言既要精炼准确,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又要朴实生动。我们来引述一段莫砺锋教授的讲稿文字:
只要看看现在的文学界,我们就可以知道,往往水平越差的作家、诗人,越是“牛气”,越是不服别人,连古人都不服的。好多年轻诗人不服陶渊明,不服李白,不服杜甫,谁都不服,因为他认定老子天下第一。所以我想,可能这是学文的跟学武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原因就是马克思说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武林中是武器的批判,马上见高低,一方当场把另一方的性命结果了,你还能不服吗?而文学,它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用文本比高低再高明的文本也不至于致对方于死地。诗人即使要争高低,也不至于有拔刀相向的冲突。
这段文字选自《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莫教授2007年11月19日在安徽师大的一次演讲。莫教授以这样朴实生动又融入文学知识的语段作为演讲的开篇,是一定能吸引住台下的听众的。
课堂启迪和实践:如何将知识讲解深入浅出,老师表述的语言技巧是很重要的。 然而,又不能光有技巧而忘记了传授知识、教会本领的目的,那又可能适得其反。记得我在和学生理解《水浒传》开篇为何从高俅写起时,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高俅如果有微信朋友圈,你觉得会有哪些人?这个圈子的特点是什么?你会(能)加高俅的微信吗?
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其实是,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社会环境对主题深化的作用,也是引导学生能把后面108位好汉放置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里去解读他们的形象意义。问题表述嵌入了学生熟知的语言和生活,他们会更易于理解,也会感兴趣。大家可以与下面的问法比较一下:
小说为什么要从高俅说起?他是如何一步步发迹的?
读书的目的是能使自己站得更高一些。读先生的书,自然是先生的肩膀成了你能看得更远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回答了老师们一直困惑的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不过,岁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选自《给教师的建议》)
如何去理解“终生备课”?“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量的积累,最终会转化成教师的教育技巧与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