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归类法”解读情感,助推中考古诗文迁移性阅读

  • 初中教材收录的古典诗文,有不少是以抒发作者个人情怀为主的。阅读这类诗文,要能沿着情感的脉络,触摸文章的灵魂。

下面,我以部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古代诗文为例,以归类的方法摭谈几种情感走向,抛砖引玉。


有效利用“归类法”解读情感,助推中考古诗文迁移性阅读

  • 一、由抑郁情绪开篇,却以慷慨豁达大气结尾。

刘禹锡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年级上)即是如此。首联诗人怀着一腔愤懑之情道出压抑心中的块垒,因为自己参与朝政革新却被朝廷抛弃至巴山楚水之地达二十三年之久。人的一生又几个二十三年呢?面对朋友,他怎能不一吐为快呢?颔联用典抒发了诗人对二十三年故人亡去、物是人非的各种世事的由衷的悲伤和怅惘之怀。这两联,是刘禹锡向老朋友道尽内心深处压制多年的最真的情愫。

可是颈联却一下振起,把自己比作病树、沉舟,表达对“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员独蹉跎”的个人看法——我被贬谪了,其他官员却风光那是常事,正如那枯树影响不了其他树木发芽争春,正如那沉船影响不了其他船只在江海上航行,我有何必去计较呢?这是经历了二十二年的寂寞生活,沉淀下来的一种豁达的胸襟,与其说是一声无奈的长叹,不如说是对逆境的一种敞亮的胸怀。这不就是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冲天豪气吗?这不就是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自豪自信吗?尾联“长精神”三个字如裂帛,振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似乎看到了一位面带释然的笑容的诗人,举起酒杯,把痛苦、忧愁统统和着酒,一饮而尽,然后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这样的诗赋比如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九下)等,它们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那颗在痛苦中纠结又振起的坚强的心。

有效利用“归类法”解读情感,助推中考古诗文迁移性阅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 二、开篇是表象上的欢乐,后压抑在内心的不快一经条件的触发又表露无遗。

柳宗元的散文名篇《小石潭记》(八下)即是这样的篇章。柳宗元立志革新重振唐王朝,却被迫害贬谪至偏僻荒凉的永州。初到永州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再加政敌造谣诽谤,他怎能会有舒畅的心情呢?《小石潭记》落笔是惊喜之情,“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平添一种兴致,作者定然喜形于色。进而“伐竹取道”,探访山水,修林茂竹,鱼水相衬有趣,溪身曲折有致,自然让作者暂时忘记心中的不愉快的事情,沉浸在美景中。可惜的是,最终作者郁结心中的愤懑之情如同南极的冰层,并非那么容易融化的,于是幽静的美景反而成了触发他心中那份情愫的诱因,最终难以自持,像逃也似的离开小石潭,给读者留下一个令人遗憾又叹息的背影。

有效利用“归类法”解读情感,助推中考古诗文迁移性阅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 三、始终用一种情感贯穿,或喜或悲,或淡然超俗,一览无遗。

欧阳修曾被贬谪到滁州当了两年的知州,但他“志气自若”,为政“宽简而不扰”。《醉翁亭记》(九上)即是他到滁州第二年写的,文章自然表达了一个朝廷要臣转瞬迁为地方小官的微妙心理。全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

开篇作者就像导游,又像是滁州当地的乡民,如数家珍般自豪地描述滁州的山山水水,那是一份抛弃政治纷扰醉情山水的自得情怀。接着描述的是一个和乐而又热闹的场面:滁州百姓,游山乐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太守宴席,不仅丰盛,更是自然天成;太守宾客,洒脱欢畅,尽情玩乐;我们的太守则“颓然乎其中”,是真的不胜酒力醉了吗?我想,“醉翁”的内涵恐怕不是那么肤浅吧!

确实,醉翁没有“醉”,他也只是眯缝着醉眼,一边歆享滁州的美景,一边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乐事”——“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何曾喝醉?他一直清醒,一直在内心信守着某种东西,正因为如此,他的笔端流淌着欢乐的音符,也就铸就了《醉翁亭记》。

这样的诗文,比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诗歌自始至终就是一种情绪贯穿:归园田居后的闲适悠然。

有效利用“归类法”解读情感,助推中考古诗文迁移性阅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 四、以一种情感为基调,但是开始不轻易表露,而是通过映衬、铺垫、对比等手法蓄势,到结尾处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岳阳楼记》(九上)一文,一到五自然段,读者很难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心声,直到第五节范仲淹才借古仁人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读者才领悟到,极写洞庭湖的胜景,渲染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也只不过作为一个陪衬,作者最终要说的的无非就是表达自己不像迁客骚人那样,心里有自己的人生境界的追求,那就是豁达的心境和先忧后乐的拳拳心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这样的思路,1-3节都是竭力铺叙自己在丧乱之中、风雨之中的种种遭遇,其苦楚如在眼前。但杜甫不是一个“怨妇”,结尾议论抒情,笔锋一转,表达自己对丧乱中同样苦楚的“寒士”的关怀,其忧国忧民之心表露无疑。前面所有的叙事只是为了抒情的蓄势,更显博大的胸怀。

有效利用“归类法”解读情感,助推中考古诗文迁移性阅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以上是我粗浅地概括,到了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对学过的古诗文进行归纳整理,比如情感类的诗文可以从上面四个角度归类复习。归类的目的,是辅助学生应对中考课外古诗文的迁移性阅读。

我是@金陵三丽子语文课,热爱语文,热爱教育,和你一起探讨语文教学的问题。感谢阅读和斧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