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清风里的朗诵者

 

做清风里的朗诵者

青春是梦的制造厂

【一个故事】

  • “下周一第一节课分小组朗诵《雷电颂》。各组组长带领组员做好训练呀。”周二课上我宣布一出,没想到孩子们雀跃。他们课后学业紧,我特意留了一节课让他们分组训练、彩排。一位女孩下课轻轻地问我:“老师,您就浪费一节课让我们练这个?”这个丫头是利用一切边角料时间写作业的人。我有点语塞,怎么回答她呢?我只能笑而不语,因为确实不能说清楚这样的举措是否存在浪费嫌疑。
  • 周四区里教研活动后赶回学校,下着些微雨,天空灰着脸。“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铿锵有力、饱含激情的男声朗诵传入耳中。是谁呀?还在教室外。哦,他们,我的孩子们,7班的第二组小鬼们。组长带着他们在楼梯边的一大片空地上训练呢!他们看见我,面露喜色,但并未停下朗诵。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朗朗的读书声,轻轻的雨落声,绿得滴翠的大树,纯到无邪的孩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还有比这更美更能滋润人心的画面了吗?楼梯口来来往往的人,他们丝毫不羞怯,自信地微抬下颌,向阴暗的天空唱出了明亮的歌。“光明啊,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或许,美丽的诗行,就如火苗点亮孩子们青春勃发的心灵。我能做的,就是用手机记录下教育生涯中的一个经典镜头。

做清风里的朗诵者

雨天,我们朗诵

  • 周一的朗诵如期进行了。看好的第二组,过程中有人卡壳了。不过整体尚好,大家报以掌声。我觉得有点遗憾呀。“天气不错,不如各组自选校园一处,我们在春风中朗诵,完成录制,怎么样?”我挑了挑眉毛,微笑着看他们。“哦,可以啊,可以啊。我们组今天中午。”“不要啊,我还要写作业。”还是那个爱作业胜过爱一切的女孩。“就是写作业的命。难得老师心情好,不默写不考试不约束,让我们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嗬,最后大家竟然一起朗诵起来,朗诵《雷电颂》到了境界了!中午,二组,十个孩子。我们选择了一处宝地:前有半个人高的苍劲的小叶黄芽,身后是开得正艳的粉色桃花,再远处是高大碧绿的栾树。阳光灿烂,微风轻拂。孩子们的脸,被太阳晒得红润红润的。他们笑着,说着,暂时忘记了教室里面搁着的大量的作业。朗诵正式开始了。青春的声音激荡着纯净的空气。屈原那追求光明抨击黑暗的精神,被他们在这样一个午后复活在美丽的校园。

做清风里的朗诵者

清风拂面,我们朗诵

  • 录制完,孩子们又要进教室继续奋战作业了,并没有更多的时间流连在桃红柳绿中。他们依然说说笑笑,蹦蹦跳跳。近处的长椅敞开着怀抱,似乎在等着我,何不小憩?就这样,我坐着,一会儿看看风景,一会儿看看手机上那群清风中的朗诵者,不惬意是不可能的啊!

【一点反思】

  • 河塘里,新的芦苇刚冒出了水面,绿绿的尖尖的直直的。那一人多高的老芦苇,在风中轻轻地摇摆,像个颇为闲适的智者,静静地看着四周。怪不得哲学家把人比作会思想的芦苇。我似乎就成了一株芦苇,脚踩清水,风吹发梢,悠闲地开始了我的思想旅程——关于我和孩子们的春日闲情故事的。
  • 拥有柔软的心灵,不好吗?我在想。
  • 春季,生命的节奏从未有过的热烈与急促,天下一切敏感的心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感应。如果你饱读诗书,就会发现春天活跃在诗文中,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孩子一如春天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他们理应与春天最为心灵相通。但现实又是怎样呢?孩子们把头埋在纸堆里,而不知抬起头看看樱花雨落,闻闻桃李芬芳。有时我兴高采烈地要带孩子们发发呆,出课堂走走,总有不屑或怀疑的眼神掠过,总有一个个像那女孩发出的一种声音:"老师,作业没有写完呢……"可是,我不管,我要让他们的眼睛灵动起来,让他们的心灵懂得自由地散步,让他们知道除了学习还要学会热爱生命。眼界局限于一方课桌,心胸又能有多宽广呢?

做清风里的朗诵者

  • 最近看周国平的《闲情的分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自序中有一段话说:"在中国文人身上,从来有励志和闲情两面。励志,就是经世济用,追求功名,为儒家所推崇。闲情,就是逍遥自在,超脱功名,为道家所提倡……对闲情不可等闲视之,它是中国特色的人性解放,性灵表达,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很重很重。只有励志,没有闲情,中国文人真不知会成为怎样的俗物……"周国平是在品中国古典名作,我却读出了作为教师,是否该用一份闲情去点亮孩子心中的闲情呢?闲情,是对生命本体的热爱与精神自由的追求,这难道不是弥足珍贵的吗?孩子们在本该充满好奇的年龄,就丢失了与自然物候之间的心灵感应,就对自然界的生命节奏表现出了一份或多或少麻木和漠视。如此硬心肠,情何以堪?我不能去讥评孩子们的言行,但那深入骨血的"励志"教育就全对吗?我们真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只读圣贤书的"俗物"吗?
  • 2000年前,也是在春天,泗水潮涨,景色怡人。孔子老师带领弟子游春。孔子彼时心理不知,但我们倒可作猜想:儒学圣贤想让学生获得一份闲情,在身体自由放松的情境下,去感受万物的美好,生命的可贵,人生的智慧。悟,引领学生去悟道,乃教育的最高境界。
  • 我之带学生在清风中朗诵,也实为雕虫小技,也实在不是矫情。那是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早晨在东墙边迎着太阳大声读书,放学后拿着书本在田坎一边奔跑一边背诵。当时不知其美,现在想来实为畅快啊。

做清风里的朗诵者

泗水潮涨,景色怡人。孔子老师带领弟子游春。

  • 人啊,一辈子走不出童年啊。童年,怎能不创造些美好呢?童年时,怎能就失去柔软的心灵呢?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叹息,不敢让孩子听见》中写到:"今天的学生是考试的连体儿,既想挣脱对方,又必须与对方同呼吸。一方面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是上大学,一方面听不到他们对教育的感激之情……叹息,不敢让孩子听见。"教师是一群与孩子零距离接触的人,纵有长天浩叹,在蛙鸣虫唱的日子里,也不能忘记提醒他们去聆听生命的乐章。
  • 河塘里,芦苇们轻轻地摇曳,互相推挤,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他们在思考在交谈。我和他们一起,脚踩清水,风吹发梢,心中充满着热爱……

做清风里的朗诵者

我是@金陵三丽子语文课,热爱语文,热爱教育。感谢您的阅读和斧正。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