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中的“源”经常被误写成“园”。怎样才能不写错呢?“世外桃源”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如若能联系一下作者创设“桃源”的初衷,你就会拍案而言:此“源”非彼“园”。
先联系造字法来看两字的原意。《说文解字》中没有“源”,写作“厵”,意思是“水泉本也”。后写作“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中“源”有两个意思:一是本义“水源、源泉”;一是引申义“事物的开始,起源”的意思。
而“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说文解字》中“园”从囗声袁,“囗”是围成圈的篱栅,意为种植果木的地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中“园”的第一个义项是果园,后泛指种树木和蔬菜的地方。
二是联系语境来看桃花源所处位置。《桃花源记》第一节这样写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可见,渔人是沿着一条溪水,意外地逢上桃花林,最终意外地进入桃花源。故桃花源是临水之处,用“源”自不必言。再看文章第二节开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说林子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而桃花源的入口就在此处。那么“桃花源”该包含两层意思:桃花林的尽头和溪水的源头,连缀成句即是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一片桃林的尽头和溪水的源头。
相较于“源”,“园”不一定临水,也非“源泉、水源”之意。 前文已说,“囗”是用篱栅围成的地方,可见“园”是人为的景致。三国著名故事桃园三结义,此处桃园恰是张飞庄后种植桃树的地方,故此桃园非彼桃源也。
三是从《桃花源记》创作旨意角度来看。陶渊明身处乱世,战争频仍,百姓深受其苦,于是他通过浪漫的想象,构造出这样一处与世隔绝、祥和美好的世外桃源。现实无法逃避,战争不能凭士子一己之力改变。逃到哪里,只能逃到越远越好,逃到越无人的地方越好,逃到越隐蔽的地方越好。隐藏在桃林的深处、溪水的尽头该是基本满足这样的创作意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境美极!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源处则善极纯极。故桃花源该是一处至美至善至纯的地方。陶渊明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找到了这样的地方。此“源”是陶渊明寻求的精神快乐的泉源。
而桃园,本就是人造之境,世间是不难寻觅到的。来看桃园结义的故事,关刘张结义目的本在入世救世,没有逃离世事的想法,此处桃花也无非是渲染三人情谊和义气的美好罢了。不过,桃花之妖媚与张飞之粗犷倒是庄谐并举的创意。想一想,如果将“桃园结义“写成“桃源结义”,是否会让人哑然失笑呢?如果将“世外桃源”写成“世外桃园”,是否也会让人费解呢?
“桃园”是身处俗世之人寻得一份闲情的好去处;“桃源”则是厌弃俗世之人心中常驻的一处精神家园。所以,桃园本是人间有,桃源方为世外寻。
我是@金陵三丽子语文课,热爱语文,热爱教育。感谢阅读和指正。
图片皆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