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至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这则故事的大体意思是,有一只海鸟被鲁侯抓住,养在宫里。每天给它喝美酒,奏《九韶》给它听,准备牛肉、羊肉、猪肉给它吃。鸟却每天很悲伤,不吃一块肉,不喝一杯酒,三天就死了。庄子就议论,鸟儿为什么会死呢?
那是因为鲁侯用自己的方式养鸟,而不是用鸟生活的方式去养鸟。我想到了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我们用成人的思维,以“爱”的名义去教育孩子,不也是鲁候吗?孩子真的不好对付吗?还是我们“爱”的方式出了问题?
“鲁侯式”对待学生的一幕幕在脑海中掠过……
我曾经让每个学生课间停止嬉笑玩耍,静静地坐着或走着,让每个学生上课都笔直地端坐着。这样的要求,对于某些学生可能容易做到,因为他们天生文静,不喜吵闹。可对于大多数初一调皮的男生来说,他们不喜欢安静地坐着,总喜欢找点乐子开心开心。我对他们的要求堂而皇之地说是为他们好,可是这“好”的内涵是什么,连我自己也说不明白。
记得班级调皮小子陈润民,绰号小胖,其人幽默活泼反映敏捷。有一次他用纸制作了一个面具,一到下课就戴在脸上,在教室前的廊道里飞来飞去。偶然被我撞到了,我不知哪来的火气,呵斥并责令他亲手将那个精致的面具撕掉,扔到垃圾筒里。那个带着面具的身影从此在廊道里消失了。但我现在依稀能记起他毁坏自己心爱的玩具时尴尬又无辜的表情。
以牺牲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为代价,换来班级的表面宁静,换来成人的赞扬首肯,这是否值得呢?
成人眼中好孩子的标准就像模具,我们将无数个性鲜明的孩子放进模具,生产出一批批“好孩子”。到底何为“好孩子”?老师出于管理得方便省事省时,以削平孩子的天性和童真为代价,好孩子的标准是出于教育者自私狭隘的心理而一厢情愿地想出来的。
我曾经想用班级高高的平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于是考前就想挤占学生的自习时间,他们不愿意,我就堂而皇之地说:“要考试了,你难道不想考出好的成绩吗?真是不懂事啊!”学生渴望的那么一点自由安排的时间也没有了,我能从他们表情读出无尽地倦怠和厌烦。去年期末考试前,我到四班想用自习课讲评试卷,学生瞅着我手中的试卷发愣,有人在教室的一角叹了口气。我知道学生不愿意,可我不想理睬他们。这时,有老师在教室外召唤我去集体备课。学生立即情不自禁、异口同声地欢呼起来。我看了他们一眼,没有恼火。
经常听家长或老师数落孩子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却不认真学习不懂事。仔细想想,这种厌倦的情绪有时是否跟我们以分数论英雄有关。都说为了孩子好,都说为了孩子的未来打算,扪心自问一下:如果真的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有可能把眼睛只盯在学生的分数上吗?青春的少年真正需要我们去激发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新奇之心。而这种可贵的新奇之心就在重复的机械的功利的训练中磨蚀了、磨平了。谁之过? “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海鸟的悲剧,谁之过?
以提高成绩为借口,霸占孩子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即使考出好成绩,又有何值得尊敬的?
我们都爱孩子,但爱的内涵是什么?爱的正确方式是什么?不能让爱成为枷锁。最近不断有新闻曝出中学生心理出现危机,甚至出现自杀事件;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矛盾不断升级。无论是老师和家长,当反思,“我是鲁候吗?”为此我想说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不“具太牢以为膳”,不“奏《九韶》以为乐,尊重为先。
前者象征物质的需求,后者指精神层面的需求。无论哪个方面,家长和老师,都应该从孩子个性出发,了解他们的喜好,并在合乎情理的条件下,尊重他们的意见、特点和能力,给予相应的物质扶持和精神帮助。比如,很简单的例子,有家长说,孩子早晨就是不吃鸡蛋,强迫他吃下去。初一时孩子是顺从的。到初三了,母子因鸡蛋的事情大吵一架。家长不要小看这件小事,往往越是细节越要尊重孩子,大的矛盾都是小矛盾累积起来,未得到解决。家长爱孩子吗?再如,读书喜好这件事,这是后者。年轻人,跟我们生活年代不一样,孩子或许不喜欢经典《红楼梦》,但他喜欢《三体》也不为过。孩子喜欢李现,你喜欢刘德华,孩子喜欢流行歌曲,你喜欢地方曲种,这都是正常。
师生、亲子相处之道,同样符合普通的人际关系相处的原则,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和而不同”。越是亲密的关系,有时彼此伤害越大,为什么呢?这里就存在着忘记了“尊重”在哪种人际关系中都至关重要。
第二,读懂“鸟乃眩视忧悲”,共情为先。
鲁候是糊涂的,鸟儿已经悲伤到不吃不喝了,尚不察觉,最终导致鸟三天就死亡了。你确定,鲁候是真爱么?去年十月份,四川成都羊区树德中学某初三学生跳楼自杀,遗书中透露他自杀的原因,"在初中的这几年内,我仿佛日子一天比一天还难过了……我有多少次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痛哭,失眠、你们都认为我朋友多,其实我多孤独的,你们以为我十分阳光,其实我在很多事方面心里十分难受。"孩子是十分孤独无助的。孩子再掩饰,在家长面前一定会有蛛丝马迹,比如孩子在遗书中就向父母致歉,为自己的乱发脾气、生闷气。其实这就是孩子情绪上发出的信号,而我们的家长没能敏锐的捕捉到。家长,不爱孩子么?或许,成绩等功利性的东西遮掩了我们对孩子的生命关怀。
共情能力是什么?是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如果真的爱孩子,就要有这样的能力,敏锐感受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作出心理帮扶。孩子处于青春期,情绪敏感,渴望理解,易于冲动,爱他们,就要设身处地为他们想。
不做鲁候,做真正的爱鸟之人,让它回归到大自然,呼吸海风,自由生活,不好吗?
做合格父母和老师,真正地爱孩子,让他们获得尊重和自由,遵从天性,快乐成长,不好吗?
这一定与严格要求不相矛盾。
爱是弓,孩子是箭;爱不是枷锁,孩子不是羔羊。斯宾塞在《斯宾塞快乐教育全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中有言:“感谢上帝,在我有限的生命中,给我如此宝贵的一段经历。一方面,我认真地实践着您的教诲;另一方面,我深切地感受着生命的高贵。”
关注@三丽子,我们一起做教育路上的仁者和智者。感谢拨冗拜读,感谢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