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的是小马在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后不敢过河,在妈妈的鼓励下终于顺利过河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遇事要动脑筋思考,敢于尝试。
这篇文章,以前我也教过,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但在昨天备课的时候,我反复读了课文,觉得这篇课文的价值观与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冲突。
我在百度了解到,该文作者彭文席,1925年出生于浙江瑞安,中小学教师。1955年,作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写出了《小马过河》这篇名作。《小马过河》出版过十二种外文译本,并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是中国经典寓言故事,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1955年,正当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那个年代,时代需要人们敢于尝试,《小马过河》正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以下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一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他:“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啊!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蹚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小马听从了妈妈的话,直接就去试一试,虽然顺利过了河,可我也真是为小马捏把汗啊!万一河水跟小马一样深呢?何况小马还驮着半口袋麦子呢!从句子“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可以看出,小马没有仔细思考老牛和松鼠的话,而是直接“试一试”后,才得出的结论。
其实,小马过河时,询问牛伯伯和小松鼠,并没有错。只是小马没有细细思考牛伯伯和松鼠的话。牛伯伯和松鼠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河水的深浅的。从牛伯伯的话,“河水刚没小腿”,小马就可以去跟牛伯伯的小腿比较一下,就能判断出自己能否过河。
当然,在崇尚奉献的那个年代,个人的生命并不是第一位的,那种敢于尝试的勇敢精神才是大家所追求的。
现如今,人民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民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学校里,更是把安全教育放在了首位。
《小马过河》这篇有着深深的时代特征的童话故事依然出现在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如果孩子学了课文后,遇到困难盲目尝试,那真是一件想想就后怕的事情。
今天,我执教《小马过河》的时候,引导学生用批判的思维来学习这篇课文。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牛伯伯为什么说河水很浅,小松鼠为什么说河水很深?
2、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后,直接下河试一试,这样做有没有危险,为什么?
讨论完问题后,我又布置了改写课文结尾的作业。
附学生作业:
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后,开始思考牛伯伯和小松鼠说的话。他终于想明白了,牛伯伯说河水不深,刚没过小腿,是因为牛伯伯个子大,腿长得长。小松鼠的伙伴被河水淹死了,那是因为小松鼠的伙伴个子小,腿短,所以河水对于小松鼠的伙伴来说,是很深的。
小马又来到河边,走进牛伯伯身边,跟牛伯伯比身高。小马发现,牛伯伯的膝盖刚到自己的大腿处,对牛伯伯说:“你说的没错,河水不深啊!”
小马微笑地向河里走去。这时,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牛伯伯走过这条河,河水刚没过牛伯伯的小腿,也就是在牛伯伯的膝盖处。我跟牛伯伯比了比,河水应该没到我的大腿处,你放心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蹚到了对岸。松鼠一脸茫然,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小马能蹚过河,而我的伙伴却淹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