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精读文言文是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最好的方式

现代文阅读理解是中小学语文考试的重点内容。学生一定要在平时下功夫。平时的时候,学生就要按照高于考试的标准来,而不是一目十行,只记住情节的梗概。

什么才叫高于考试的标准呢?从文本上来讲,要选择难度大于考试的文本;从理解的精细度而言,要理解到比考试要求还精深;从题型上来说,平时阅读理解涉及到的问题种类要比考试中的题型多。

从文本类别上来说,文言文的总体难度要高于现代文,这点就满足了上述的第一个条件。

我们拿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例,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思想深刻。文本的难度和质量都高于现代作家的作品。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从理解的精深而言,平时阅读要高于考试。我们还是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来举例吧,就从这篇文章出一些习题:

1. 本文开头提了六个人物,为什么舜用“发于”,而其他用“举于”?

答:这个题是考察词语的用法。“发”和“举”在意义上有所不同,“发”是自己奋发而兴起,“举”是由别人甄选提拔而被任用。舜是君,其他五人是臣。清代学者刁包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舜独言‘发’,君也,奋起自己也;五人皆言‘举’,臣也。‘’

2. 文中的“畎亩”是什么意思?“畎”和“亩”各是什么意思?

答:这里是考察词素和词语的用法,“畎亩”在这里是当成一个合成词来用。

韦昭注《国语·周语》中的“或在畎亩“中的”畎亩“中说”下曰畎,高曰亩“。司马彪注《庄子·让王篇》“垄土曰亩,垄中曰畎。”成玄英《庄子疏》中云:“垄上曰亩,垄下曰畎。”

畎原指深一尺,广一尺的田间水沟。这里“畎”“亩”连用,根据“浑言求同”的原则,这里取两个字的共同意思。所以“畎亩”就指田地。

这两个词都不在中高考文言词汇范围里面,但是如果理解了,会加深对全文的理解,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

3. 为文章划分段落,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答:已为文章分为四段,见上。前三段共三层,在提法上两正一反,最后一段是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来。

4.试赏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要求300字左右)

答:从修辞上来讲,使用了排比的句式,四短一长,句式中有小变化,例如说前三句使用了“苦”“劳”饿“单音节词,后两句使用了”空乏“和”拂乱“双音节词。这样的作用是使句子整齐而又不呆板。

从内容上来讲,“苦其心志”是指精神世界受折磨,“劳其筋骨”是指体力方面被消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指生活上吃苦,即挨饿与受穷。以上四句是从主观方面来说,即一个人身心受到痛苦的磨练。“行拂乱其所为”则是从主观方面来说,即自己的打算和意图被客观上的障碍和阻力给干扰,打乱了,要做的事情不成功。这句话从程度上来说,比个人受到身心打击又进一层,打击更加严重了。然后得出结论,这样的磨练使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动心”和“忍性”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有所侧重,先“动心”,再“忍性”,落脚点是“忍性”。“动心”是使心动,使精神受到震撼,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忍性”,即磨练到对人,对事,对困难能坚忍不拔。“曾益其所不能”是指这些人本来不善于,或者不会,而经过这些磨难,本领增长了,信心增强了,对如何治理天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一番痛苦的磨练,是人成为圣君贤相的必要步骤,是他们进步化的关键。

5.试赏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要求300字左右)

答:从结构上来说,这一句话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层是总说,说明犯错误和改过自新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下两层为分说,先说主观上的思想斗争,后说客观上的外在压力。

从内容上来说,“困于心”是思想上走投无路,“衡于虑”是自己内心正反两种思想在斗争。“作”则是指感性上的奋发图强,是下决心地表示。“征于色,发于声”是通过客观压力对自己冲击而引起的反省。“喻”是理性上觉悟,这样自己才能非改不可。孟子这段话是说光有决心而缺乏认识是不行的;但有了认识而下不了决心,仍旧改正不了错误。

从逻辑上来说,孟子先写人犯错误,然后如何由“知过”转化为“必改”的过程写得非常详尽。

写作上来说,这句话总共用了十八个字,精练透辟。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上的深度和文字语言上的驾驭能力。

6. 试分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段能否去掉?赏析这段话,要求结合几个具体词汇,说明作者的在字词使用上的精准。(300字左右)

解题思路:这类题是现代文阅读中最常考的题型,是考察学生对段落写作用意的理解。我们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要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三方面思考。

内容是指文字本身的意思。即这段语段写了什么,表现了写作对象的什么特征。表达了作者或主人公的什么思想感情。

结构是指文章中内容之间的关系,这首先要判断段落所在的位置,是开头段落,结尾段落,还是中间段落?位置决定了不同的结构作用。如果是开头段落,一般对应的结构作用有:开篇点题(照应标题,为首尾呼应做准备),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埋伏笔(与下文……进行呼应,从而突出……),总领下文、线索等。

表达效果。首先要从句段使用的表达手法入手,如果使用了“对比”,那就是“突出强调了……”,如果使用了“比喻”,那就是“生动形象地……。如果没有明显地写作手法,就从读者的情感角度回答,例如有:引人关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等。

以上是答题格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内容,读者能真正读懂这段话才是根本。

赏析:这段话是从反面来说,一个最高的统治者内无“法家拂士”,就听不到忠言。外无“敌国外患”就会放松警惕。无“法家拂士”和无“敌国外患”,看起来让人很顺利,像是好事,结果却会贪图享乐,麻痹斗志,国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向灭亡的。

作者用了“出”“入”,而没有用“内”“外”。这是因为“内”“外”只是表示静态的词语,而“入”则有内顾的涵义,“出”则有与邻国发生交往的意思。“出”“入”是表示动态的词,比“内”“外”更准确,更生动,表达的涵义也更丰富。

“法家”的“家”这里指世家,指旧臣,世家人才辈出,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这些家族的支持。“拂士”则是指新臣,新进之臣,敢于“抗君命,匡君过”。一个国家的发展既离不开世家人才支撑,也离不开新兴的人才的创新。

写下“国恒亡”之后,紧接着有意思地用反话做了总结,而以“然后知”连接本段和最后一段,有意识地用反话做了总结,点名了一篇文章的主旨。

作者采用两正一反的写法,足以说明坏事和好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而这些事例是对实际生活做出有力的概括,合乎生活的辩证关系,容易使人信服。从正反两方面说,可以把道理说得生动、真实、深刻。生动是因为作者把道理讲活了;真实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以历史事实为验证;深刻是在于作者把道理挖掘地很透彻,言简意赅,文字中含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和习题讲解摘自某书院的“文言文阅读初级扩展课程”。

如果平时这样培养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在考试的时候就容易得高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