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你好,我是你们的启航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字退之,是现今的河南孟县人。自称“昌黎韩愈”,又称韩文公。 昌黎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隶属秦皇岛市管辖。而他在河南孟州,为什么他会自称为“昌黎翰愈”呢?原来呀,韩愈的祖上是在河北昌黎,而韩姓在昌黎又是一个名门望族。也就是说,在昌黎,只要提到韩姓,没有人不翘起大拇指,不投去羡慕的目光。可以说,在昌黎,韩姓是一种地位, 尊贵和荣耀的象征。因此,韩愈虽然居住在河南孟州,仍以“昌黎韩愈”作为自己的称号,也许是一种习惯,也许是留念过去的荣耀,也许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承认自己。所以他自称为“昌黎韩愈”。
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曾经倡导古文运动,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我们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都出自韩愈之手。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描写了早春的朦胧美景。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早春二月,长安城里润物无声的毛毛春雨来了,带着冬季残留下来的微微寒意,带着春天的喜讯,微笑着下起来了。小雨落在皇城街道上,像是洒了酥油一样柔嫩光滑。充满了生命力和朝气。这不,马上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青草香。那是田野里刚刚长出来的新草的芬芳啊,漫山遍野浮现出了被春雨滋润的青青草色。可是等你走近仔细瞧时,地上极为纤细的草芽反而什么颜色也看不清了。这是早春的草色,而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增添了一层朦胧。诗人像是水墨画家挥洒着妙笔,描出了一抹淡淡的青青之痕。草色遥看近却无兼射了远近,空灵而传神。初春的草色非常娇美,使人觉得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暮春景色要好看数倍。因为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象征着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之意。而烟柳满城皆是也就不稀罕了。
这首诗的题目中指张十八员外,是谁呢?他的名字叫张籍,因为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十八,而且当时任水部员外郎,所以韩愈称他为张十八员外。张籍极有才华, 但是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在公元798年,韩愈慧眼识英才主持贡举考试亲自录取他并且举荐他考中进士。 韩愈他多次向皇帝举荐他,最终,张籍终于得到重用,官至水部员外郎。他们两个人经常相约出游, 公元823年的初春韩愈再次邀请张籍外出春游。但是被张籍因工作太忙走不开而放了鸽子,于是韩愈就专门做了这首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劝说张籍,你不要因为工作繁忙,年纪老大就失去了年少时追赶春天的心情,以此希望打动张籍,忙里偷闲的和他一起去游春散心。
公元819年,唐宪宗去凤翔迎佛骨进京城,掀起了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进谏。他说东汉以来一些帝王信佛而寿命并不长,有的弄的国家大乱,不得善终。唐宪宗听后,大怒,差点杀了韩愈。幸亏有几位大臣说情,皇帝才把他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在去潮州的路上,朝愈心沉重,快到蓝田县时,见到了前来送行的侄孙韩湘,他就随口吟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那种悲痛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到唐穆宗时他又被召回来,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等职。
好了,小朋友,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首诗吧!
小朋友,我们今天的古诗就读到这里了,明天不见不散不哟!